“康巡按,你放心,老夫與你父親是過命的交情,清畝之事,老夫必定全力襄助。”
“伯父深明大義,支持吾皇新法,實乃大齊之福,社稷之福。我爹在世時,常常提起伯父,說伯父你有古君子之風小侄決不會讓伯父受累。”
“我聽說吳中之打行,如齊燕之響馬賊,皆非善類。江南新附,不得不防,小侄已知會營官董福生,他麾下有一千戰兵,調撥五十來,護衛伯父府邸,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法。”
廣德二年二月十一日黃昏,太倉州黃府書房,身著道袍的黃文燁起身為督查康光緒送行。
康光緒的父親康應乾,和黃文燁本是同年,當年考中進士,名次只相隔一位,老康選擇激流勇進,后來成了大齊首輔,而黃文燁早早辭官歸鄉,過起了陶淵明的田園生活。
“賢侄放心,你的兵,還要用在別處,黃家雖不是什么世家大戶,十幾個家仆還是養得起的,尋常打行蝲唬也不會輕易招惹,再說老夫平日與人為善,也沒什么仇家”
黃文燁親自將友人的兒子,送出黃府大院,康光緒請求止步,黃文燁執意將他送到了大街路口。
“伯父,就到這里吧,黃府的田地,小侄明日親自帶人來量,絕不讓伯父吃虧”
黃文燁道“這是哪里話黃家第一個丈量,多少雙眼睛盯著,不能有疏忽。”
康光緒點點頭,沒再說什么,他在衛兵護衛下,登上了一輛略顯破甲的馬車,車輪吱吱呀呀碾過路面,康光緒腦袋探出車窗,對他伯父道
“伯父,保重,明日我帶兵來,護你。”
康光緒把腦袋縮回馬車里,安裝有減震裝置的馬車跑起來頗為舒適,然而他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爹啊,你那么奸猾的人,也有這樣的摯友”
黃文燁拱了拱手,目送微微顛簸的馬車漸行漸遠,最后消失在州城十字街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這才嘆了口氣,和仆人老鄭往回走,邊走邊感慨道
“當年在應天府見到他時,才半人高,現在比他爹都高了。”
夕陽沒入城墻,二丈七尺高的迎恩門城墻投下一道幽深陰影,黃文燁走在余暉中,將老鄭遠遠落在陰影里。
明洪武元年,朱元章設太倉衛,十二年,分設鎮海衛。
弘治十年,割昆山、常熟、嘉定之地建太倉州。
太湖有三條泄洪道,東江,吳淞江,婁江。婁江流經昆山,至太倉,匯入長江。
太倉位于婁江之畔,因此也被稱為婁城。
成宣年間,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和改泊均在婁城瀏家港。婁城擔任了鄭和船隊倉儲補給、船舶修造;迎送百官、接待貢使,迅速發展起來。
史料記載,“九夷百番,進貢方物,道途相屬,方舟大船,次第來泊”,盛極一時。
至萬歷元年,婁城已成為東南通都大邑,一度超越南京,僅次于蘇州府城。
州城墻全長14里余,城池周15里余,城墻皆為磚砌。
共有陸城門7座大東門、朝陽門、大南門、大西門、小西門、大北門、小北門;其中以大東門賓羲門;大南門清遠門;大西門迎恩門;大北門拱辰門,最為重要。
由于東西向的致和塘與南北向的鹽鐵塘貫穿全城,并十字相交。所以,太倉另設水城門3座與城外河道溝通,分別為大東水門、大西水門、小西水門。
廣德元年太倉并入大齊后,城中規制基本沿襲明朝,甚至連地名都沒有變化。
依照大齊宵禁制度,府縣城門須戌時五刻大概八點關閉,邊境要塞地區,閉門會提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