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連木干你馬,首批收跌滾韃齊想要議和,頭殼壞”
旁邊一個身材矮小的倭國武士附和道
“陳總督,江戶大將軍的援兵,已在路上了,韃子在泉州殺了那么多日本武士,劉招孫要付出血的代價”
陳錦點點頭,沒有再說什么,在他看來,即便倭國不出兵,鄭森也會派人回來增援的。
他對面前五花大綁的齊軍使者吼道
“把這韃子腿腳砍了,扔下城去”
齊軍使者面不改色,大笑道
“太上皇憐憫百姓,王將軍才讓我來勸和,你等不知進退,不知死活,連累漳州百姓,漳州不比泉州,大齊不會投鼠忌器屠城,在所難免爾等都要陪葬。”
聽到屠城兩字,自稱薩摩藩使臣的大阪浪人倒吸口涼氣,臉色大變。
浪人剛要勸說陳總督幾句,卻見陳錦猛一揮手
“推下去砍了”
當日,第七兵團議和使者被漳州守將五馬分尸,尸塊扔下城頭。
一同被殺的,還有齊國商會在漳州的掌柜伙計二十八人,蓑衣衛眼線七人,漳州城內主張與齊軍議和的士紳百姓,三百二十四人。
廣德三年九月十六日。
慘烈的漳州圍城戰正式拉開序幕。
如今漳州一帶有春節吃春餅、春卷的習俗。
這習俗,和三百多年前一場慘烈的圍城之戰有著密切聯系。
夢吳越先生曾聽漳州友人介紹,當年由于王師圍城曠日持久共計四十九日,加之明賊在城中搶奪百姓糧食,造成城中大饑,餓死百姓無數。
尸體相藉,埋葬不及,百姓只得用草席裹尸,委棄路旁。
百姓為紀念這段慘痛歷史,以春餅擬作草席裹尸,以示不忘,流傳至今。
每到立春,春分,春節,漳州家家戶戶,男女老少皆聚食春餅、春卷,遂衍為習俗。
談遷,明末齊初著名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浙江海寧人,明亡之后流落福建。
南游錄為廣德年間談遷在福建親身經歷,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據南游錄記載,廣德三年,齊軍主力兵團海陸并進,在攻取長泰、平和、詔安和南靖等地之后,擊敗閩浙總督陳錦于江東,遂圍逼漳州。
四鄰居民入城,各依所親,以避戰亂。
漳州守將殺齊使,堅守不出。
第七兵團嘗試幾次強攻,發現傷亡過重,遂轉為圍困。
“聚十三萬戰兵十萬為明降軍,砌筑八十七座木寨,環樹二層柵木,外挖兩重溝濠,增設火炮三百八十七門,艦船一百零二艘,棋布星列,渾如鐵桶,日夜敦促明賊納降。”南游錄第二卷第74頁
十月初五日,倭國朱印船五十艘至廈門外海,裝載倭兵海賊,援助漳州。
第七艦隊佯裝撤退,放倭船入九龍江,隨即封鎖出海口。
初八日,倭船行抵九龍江北港距漳州府城不足十里,突遭兩岸齊軍炮兵夾擊,滿天炮火瞬間摧毀倭船旗艦出云號。
幸存艦船急忙后撤,至江口,又遭受帝國第六艦隊截擊。
五十艘倭船,兩千余倭寇,最后在廈門外海全軍覆滅,沉入海底。
漳州圍城日久,外援斷絕,明軍搜刮百姓藏糧,不從者皆處死,城中斗米直五十金。
城中糧盡,食人炊骨,死者不計其數。
十一月初二日,極度饑餓的守軍主動打開鎮遠門。
齊軍長驅直入,占據漳州,元兇陳錦舉家,倭寇頭目井上十一郎被擒,押送南京,等待凌遲。enxuei
城中八千明軍,戰死餓病而死,凡三千人,余者悉數投降大齊。
城中百姓,十余二三,十三萬百姓銳減至五萬。
歷經四十九日的漳州圍城,終于結束。
自此,福建歸于齊國治下。
附南游錄記載
“初,齊軍十三萬,急攻城,久未克。時,秋汛九江暴漲,齊軍筑堤鎮門山,激水灌城。城中食盡,人相食,枕藉死者七萬。門巷海開,落落如游噓墓,饞鼠饑烏白晝蹲幾上,解圍后存者才三四萬人人。有土人素慷慨,率妻子一慟絕,鄰舍竊煮食之,見死者腸中累累皆故紙,字瑞隱然可辯,鄰舍亦廢箸而絕。”
樂文,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