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五年八月,東征大軍各兵團完成撤軍,二十萬人馬分批從長崎、釜山等港口撤回國內。
第六兵團負責殿后,趙率教命令手下留守九州,繼續完成東征最后的掃尾任務。
所謂掃尾任務,就是對盤踞在九州腹地的邪神后裔進行徹底的清理,一個不留。
戰爭已經結束,殺戮卻還在進行。
鄧長雄對第六兵團這種趕盡殺絕的舉動表示不解,在他看來,殘余倭寇不成氣候,讓它們留在貧瘠的土地上,餓死凍死,自生自滅,要比直接殺死他們更為劃算。
畢竟窮鼠噬貓,狗急跳墻,倭寇已是窮途末路,也沒必要趕盡殺絕。
可是,第六兵團統帥趙率教卻不這么認為,他堅持要把所有倭寇全部殺死。
為此,鄧長雄和趙率教發生激烈爭執。
其他各兵團對九州島殘余倭寇勢力,并不怎么在意,也就是說可以殺,也可以不殺。
大軍東征已經一年多了,此刻各兵團都迫切希望早日回國,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長時間的血腥殺戮,對人的內心造成嚴重傷害,無論對倭軍還是對齊軍,這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站在鄧長雄角度,不立即將倭寇殺死,并不一定代表仁慈,餓死凍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站在趙率教角度,將倭寇燒光殺光也不代表殘暴,至少能減少敵人的痛苦。
趙率教早已被仇恨蒙蔽雙眼,不管不顧,只想讓九州變得更加干凈,干凈到不存在一個倭人。
最后,鄧長雄彈壓不住近乎瘋狂的趙率教,只好由他去了。
富士山噴發后,太上皇便生死未卜下落不明,鄧長雄雖是各兵團名義上的統帥,然而并沒有多少威懾力。
太上皇不在,各兵團主帥都不怎么買鄧長雄的賬。
至高權力缺席引發的權力混亂已經蔓延齊軍各兵團。
混亂很快將從軍隊傳播至普通百姓之中,進而威脅到大齊的根基極圈主義體制。
不是所有人都支持這種強有力的體制。
大齊帝國急需一個強有力的權力中心,彌補最高權力缺失造成的權力真空。
目前,各派勢力訴求不同,有人堅定支持天朝田畝制度,有人則對極圈主義敢怒不敢言。
當然,更多的戰兵和百姓,則是渾渾噩噩,誰能給他們吃飽飯,他們便支持誰。
無論廣德帝劉堪是否已經做好準備,他都必須盡快完成對權力的重組、控制,否則帝國將再次面臨分崩離析的命運。
八月底,廣東征戰事基本結束。
這場持續近兩年的戰爭,給大齊和倭國都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齊軍傷亡超過兩萬人,倭軍則損失三十萬之眾。當然,幕府軍主力在富士山火山爆發中葬身海底,加上各藩軍民傷亡,倭國共計損失人口千萬之巨。
如果不計算殘存的數萬倭民,和族可說已經徹底滅族。
考慮到本州、四國永遠沉入海底,九州、北海道被徹底清理干凈,最后幸存的數萬倭民,零星分散在九州、北海道深山之中,已經不成氣候,對齊國再也不能構成任何威脅。
海量的糧草物資在釜山、登州等港口聚集,初步估計約有一千萬石大米被齊軍“征集”至各港口,由艦船、商船晝夜不停運回大齊;
各海港碼頭等待裝運的糧食、布匹堆積成山,精米和小麥從大門門縫中溢出來,如同洪水一般。
至于繳獲的各種武士刀、鎧甲、紙扇、漆器、金銀珠寶,更是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