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羽注意到這侍衛刀傷已然痊愈,恢復得差不多了,心道舞子醫術果然不凡。
其實他哪里知道,作為大坂的武家女,除了擅長書法文學,針灸湯藥也是她們必不可少的技能。
「盜賊,是任何時候都要殺的,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紀曉白大叫一聲,「想我鄖陽早些年,也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民風淳樸啊,不知從何時開始,農戶不種田了,商戶不做生意了,連退伍戰兵都游手好閑,盜賊數量便蹭蹭蹭的上去了。」
舒福佳上前道「林營官此次來鄖陽,下車尹始,便替地方上掃滅了這么多盜賊,功勞著實不小,可見少年英才,圣上慧眼識珠秦大帥得知此事,必然欣喜林營官,咱們閑話少敘,請今日秦大帥在春雪樓為你接風洗塵」
林振羽拱手答禮,催動馬匹,跟在兩人后面,通過吊橋,緩緩進入鄖陽城。
鄖陽城建于前明,天順八年1464年,始筑土城。
成化十二年1476年,荊襄流民大亂后,增設鄖陽府,設址于此。以磚石改筑城垣。城垣回環,周八百余丈,高一丈五尺,底寬一丈八尺,頂寬一丈六尺,城垛三千七百五十二個。按方位立四大城門,東名宣和、南名迎熏、西名平理、北名拱辰。西、南又各設一小城門,即小南門和小西門。
城門洞均為石拱。四大城門均為兩道門,兩道城門間為月池。北門為諱忌朝北,外道城門設置偏西,其他三大城門均朝正東、正西、正南。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撫治章煥在東北一帶修建城垣二百余丈,并增建小東門,名時雨。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秋,漢水溢,東南隅城圮,撫治劉秉仁予以補筑,時城高兩丈一尺,厚一丈八尺,修窩鋪二十間,門樓七個,甕城樓三個,角樓一個。明萬歷年間撫治王世貞改北門城樓為春雪樓。明萬歷元年至泰昌元年1573年至1620年,在東門外鑿護城池,長五十余丈,寬二丈二尺,深九尺。
武定元年1628年,撫治張尚委,通判張二維鄖縣、鄖西、均縣、竹山、房縣對鄖陽城分段修補。太初八年,知府王正常、鄖縣知縣葉治及各縣捐廉補葺,又建窩鋪四間。
至廣德七年,1658年知府侯庭越、知縣梁光釗修葺,形成現有規模。
鄖陽古城,從城西北折而東,皆枕山,不可鑿池即護城河,惟北門外浚池,闊二丈二尺,深九尺,長五十余丈,西南一帶以漢水為池。城墻自大南門至伏龍關,全長七百三十丈,寬三丈,并筑石佛咀炮臺十座。城上炮臺九十座,城外炮臺三百座,形成堅固防御,成為抵御西南土司侵擾、扼守大齊邊陲的前沿堡壘。
林振羽一行由迎熏門入城,經南北大街,抵達知府衙門,鄖陽知府侯庭越、知縣梁光釗早得到消息,此時已在衙門大門口迎候。
林振羽朝兩個文官依次行了軍禮,侯庭越上前一步,胡須夸張的抖動著,一把抓住林振羽臂膀,上下打量他一番,嘖嘖稱奇道
「啊呀呀,原來這位就是,就是鎮南侯之子、擊退紅毛夷,勇冠三軍的林將軍可恨老朽一介腐儒,未能親歷沙場,目睹林將軍的風采啊。林將軍來我們鄖陽,不止是我們州府百姓的服氣,也是第四兵團的福氣啊」
「侯知府所言甚是,我朝開創之際便崇尚武功,只是近來武將凋零,還有亂臣賊子竟然借著清君側的名頭造反,壞了武人的名聲,林將軍乃忠良之后,又有萬夫不當之勇,有林將軍在,一眾宵小哪還敢恣意妄為這何止是我們鄖陽府的福分,簡直是整個湖廣的福分啊」
知縣梁光釗一邊說,一邊環顧四周,此時護送林振羽入城的舒福佳和紀曉白已然回軍營復命,不在這里,兩個文官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只把林振羽吹捧成衛青再世,孫武復生,好像徐達戚繼光兩個來了,也只配給林將軍提鞋。
「侯知府、梁縣令謬贊了,末將不過是在琉球擊敗過幾個紅毛夷,哪里能和戚少保相提并論」
「林營官過謙了,老夫看你這親兵不多,鄖陽府城內,學堂工坊有不少空房,不如就將你們營營房,設在那里,城中有事,也好有個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