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虞姬和楊青兒的死去,標志著太上皇時代的徹底結束。
如果不考慮劉雨霏及其追隨勢力,現在,從京城到州縣,從后宮到軍隊,所有權力都被廣德帝牢牢把握。
廣德“新政”取代了劉招孫時代的烏托邦極圈主義先軍制度,大齊正沿著千年的慣性,滑向未可知的深淵當然也可說是得到了矯正。
總之,隨著時間的推移,穿越者留在這個時空的痕跡,正在漸漸澹去,直到最后徹底化作虛無,再無人會記起他曾經來過,仿佛一切改變從未改變。
就像現代詩人徐志摩在再別康橋中寫得那樣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從此之后,在劉雨霏十惡不赦的罪名中,又多了弒母這條大罪。
太后的死訊被人嚴密封鎖,坤寧宮以外皆不得而知,這倒不是為了秘不發喪,大概是康光緒、李菊英等干臣,還在為如果講好這個故事而耗費心力。
太后出殯前后,南京城中謠言四起,一夜之間,關于太后被刺殺殺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
各種版本的傳言,內容大同小異太后是被長公主派來的刺客刺殺的。當然,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刺客刺殺太后時用的武器略有不同,用人說是用火銃,用人說是投毒。
至于劉雨霏刺殺太后的理由,當然是顯而易見的,目的就是為了嫁禍廣德皇帝。
也有流言說,其實太后不是死于刺客刺殺,而是因為她們憂懼長公主叛亂,擔心可能會牽連到自己,加之疾病纏身,所以才走上了不歸路。
所有流言都像狂風一樣,說來就來,滿城風雨,說走就走,無影無蹤。
而事情的真相,最后淹沒在各種謠言中,已經難以考證。enxuei
好在人們對所謂事實和真相并不關心,大家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準確說是自己希望看到的。
京城百姓永遠只關心米價、菜價,關心明天的口糧。
至于長公主有沒有造反,劉雨霏是不是生下來就鷹視狼顧,這真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事實情況是均州的叛亂,實實在在影響到了京師的物價,米價菜價煤價暴漲,有此一條,哪怕劉雨霏是觀世音菩薩轉世,也逃不出千夫所指萬民咒罵的命運了。
而且此時正值廣德帝御駕親征前夕,有了朝廷在背后扇風點火,大齊上下對長公主的批判,便如狂風暴雨一發不可收拾。
劉雨霏的各種罪行被御史言官和各路清流們挖掘整理出來,編輯成冊,連同教化百姓的大忠覺迷錄一起,刊發各省,尤其是在湖廣,老百姓幾乎是人手一本。
朝廷的初衷是要百姓充分認識到叛逆劉雨霏的滔天罪行,主要為貪財好貨,寵幸男色,借太上皇之名為非作歹魚肉鄉里。
劉堪對這樣的手段頗為得意,在他看來,這就是殺人于無心之中。
然而據蓑衣衛觀察,只要是出了南京城,老百姓對劉雨霏罪行并不怎么感興趣,朝廷讓各縣、里發下來的逆賊劉雨霏罪行錄,往往被百姓作為廁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