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授六年秋,駐守天心城的列國使節,再次敦促大齊盡早將彼得一世交還歐洲,讓這位戰爭罪犯接受“全面公正的審判”。
以康光緒為核心的大齊內閣當然不允許將彼得一世引渡到歐洲接受審判。
大齊的前兩位皇帝曾與羅剎簽訂過一系列秘密合約,其中有很多內容因為太過驚世駭俗已經不能公之于眾。
歐洲人普遍認為,大齊太祖皇帝劉招孫當年之所以能窮兵黷武征戰四方,背地里少不了那個北方鄰居的協助。
天授女皇當然不愿皇族名譽受損,能配合英法等國出兵北海,已經是合作的上限。
彼得一世既然逃入齊國,他的生死便屬于齊國內政,自然不容他國置喙。
八月初八日,在從帝國西部邊陲發回的戰報中,統帥江百齡再次向朝廷請求增援。
駐守邊陲的安西軍需要更多的兵員、物資、糧草。
由于道路泥濘難行,供應當地駐軍的補給斷斷續續,每天都有運輸糧草的車馬陷入沼澤的新聞,負責軍需供給的部門已經無力承擔這樣嚴重的損失。
經歷屢次碰壁之后,天授女皇漸漸意識到,在這樣一個時代,單憑人力畜力,橫穿半個歐亞大陸補給前線軍隊,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確定羅剎國四分五裂的事實后,女皇對派軍駐守烏拉爾山的熱情漸漸消散。
而康光緒等人對建立戰略緩沖區根本不感興趣,認為占據那些不毛之地完全是勞民傷財。
不過帝國軍官們執意于開疆拓土,有些軍官甚至主張對法國宣戰,尤其是那些來自底層的年輕軍官們。
關于這群人,有一個口號可以表明他們的立場,那就是,大齊的疆域是沒有邊界的。
天授女皇繼位之初,并沒有像她的爺爺、父親那樣,對軍隊進行大規模清洗。
恰恰相反,女皇對軍隊頗為寬容甚至可說是縱容。
按照反對女皇的人的看法,天授女皇幾乎是歷史上的武則天的翻版。
她為了獲取底下人更多支持,濫發爵位,興建軍校,隨意擴大軍官的招募比例,甚至連普通農民的兒子,也能在考試合格后從學校直接進入軍隊·····
九月間,天心城連續發生數起針對文官的襲擊事件。
一位吏部官員在上朝回家的路上被人用火銃擊傷,左腿受傷,成了殘廢。
一位議員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歌喉,最后倒斃在上朝的路上。
類似這樣的襲擊至少還有兩件。
被襲擊者隸屬于多個衙門,身份背景亦各不相同,所有被襲擊者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曾上疏勸說女皇,放棄開邊,將駐守苦寒之地的安西軍從烏拉爾山撤回。
很快地,關于少壯派軍官將要逐個擊殺國賊的謠言傳得沸沸揚揚。
他們口中的國賊,指的就是所有反對繼續向西進攻,與法國開戰的人。
無論官階高低,無論有多顯赫的背景,只要是國賊,那就必須死。
這便是所謂的天誅。
只因為大齊接下來是否要審判并懲罰彼得一世,是否考慮從安西撤軍,少壯派們吵成一團,然后對反對者挨個進行天誅。
眼見得局勢漸漸開始失控,劉若蘭想起了父皇生前教育她的話:
軍隊只是朝廷的刀,你不能被一把刀左右。
在女皇的授意下,康光緒果斷采取措施,在征得天授女皇同意后,內閣動用中衛軍對各鎮那些無法無天的軍官們進行打壓,并詔令各鎮配合中衛軍,否則以叛國論處。
“康相,這次各鎮會支持朝廷行動嗎?”
天授女皇忐忑不安詢問。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