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那些瀕臨淘汰的飛艇便晃晃悠悠開到了歐洲戰場。
飛艇在升空之后很難長時間保持平穩,稍稍遇到亂流,駕駛艙便如老奶奶的老寒腿一樣抖個不停。
加上缺乏高精度光學器材,瞄準器投放命中率極低,飛艇高度超過兩千米后,投彈手投彈基本就要隨緣了。
更要命的是,齊軍方面飛行器的航程往往只有法國人的一半,飛行速度也不如對手,在戰場上往往處于“追不上,逃不脫”的尷尬境地。
至少戰爭初期,克里米亞制空權基本都在法國人手中。
前線齊軍步兵躲在戰壕中承受著頭頂上的狂轟濫炸,好在壕溝工事能極大減少空襲對己方的傷害,不過路易十四的軍隊卻可以借助空中優勢發動地面攻擊,并能迅速取得戰果。
齊軍士兵往往貓在工事里,承受著頭頂上的炮彈襲擊,忍受著法國人對陣地的蠶食,一直苦苦挨到天黑。
直到敵人飛艇退出戰場,士兵們從縱橫交錯的壕溝中走出來,組織對法軍發動反擊,利用夜色掩護重新奪回陣地。
等到白天,伴隨著嗡嗡嗡嗡的蒸汽機轟鳴聲,法國人的飛艇再次遮天蔽日飛來,一陣狂轟濫炸后,裝備精良的法國輕步兵發動攻擊,前線陣地再次失守····
就這樣反復拉鋸了一個多月,直到英國人的援助到來。
不列顛人不僅帶來了更強大的飛艇,源源不斷的生力軍,充滿咖喱味的面包,產自美洲的咖啡,還有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物資,主打的是一個量大管飽·····
無論如何,歐洲戰場勝利的天枰,開始一點點向“歐洲正義聯盟”一方傾斜。
1722年1月,油盡燈枯的法國軍隊開始從克里米亞往國內撤退,英齊聯軍隨即展開追擊。
受兩國支持的烏克蘭大公聯澤基斯隨即宣布恢復故土,在克里米亞半島上恢復烏克蘭統治。
為了回饋這位忠心耿耿小弟,更為了彰顯自由正義,在喬治國王的提議下,幾位盟國一致同意將原先屬于羅剎國現在屬于法蘭西的部分領土割讓給聯澤基斯大公和他的新王國。
畢竟羅剎和烏克蘭同宗同源,這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吧。
為了阻止法軍繼續向西潰退,路易十四增加了督戰隊人數,對前線士兵加強了控制。
與此同時,巴黎大學首席科學家,醫生吉約坦改良了老式斷頭臺。
過去的木質斷頭臺刀片下落慢,速度不足以斬斷頭顱,吉約坦用不易阻塞的銅槽取代木滑槽,鍘刀可以迅速下落。
老醫生還在斷頭臺上放置橡皮緩沖,防止刀頭二次反彈傷害尸身。
那些試圖逃脫兵役,試圖在戰場上逃走的法軍士兵,如果沒有死于督戰隊槍口下,大概率會被押送回巴黎,登上斷頭臺,完成全新的生命體驗。
歐洲人非常重視死刑的儀式感,政府相信公開處刑才能夠宣揚神的威嚴、震懾犯罪,所以死刑都是對逃兵也是適用的。
從前對逃兵的最主要的處刑方式是斬首,刺激的死刑場面滿足了人們的獵奇欲,但也有不少人批評斬首過程不人道。
據說先前有軍官被斬首時,劊子手連續三次都沒有砍下頭顱,圍觀的好幾位貴族小姐被嚇暈了過去。
因此,人們普遍認為死刑不只是剝奪生命,更是要犯人承受極大的痛苦。
吉約坦醫生用羊做實驗,發現羊不到一秒就被斬首,也沒表現出任何驚慌的情緒。
人們稱贊這是前所未有的慈悲刑具,給它起了個雅號“愛國剃刀”。
于是,在克里米亞法軍瀕臨潰敗的那幾個月里,愛國剃刀充分發揮了他的作用。
愛國剃刀展現出了令人驚嘆的處刑效率,據統計,在整個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共有36594名法國逃兵或拒絕履行兵役者死于新式斷頭臺,超過了這種刑具被發明后四百年來的總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