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進入黑鐵時代
景炎二十八年(1742年)5月,大齊附屬國日本,發生了吃的問題。
受自然災害和雞精政策影響,這年,倭國糧食減產嚴重,九州一帶赤地千里,關中平原收成不到正常年份的三分之一。
全國超過三百萬人受災,餓殍遍地。
據不完全統計,1742年,至少有二十萬倭國餓殍永遠的留在了這個夏天。
后世史學家在評論這段歷史時,出于自身安全考慮,總是諱莫如深。
即便是最雞精最具犧牲精神(犧牲在大齊是個褒義詞)的歷史研究者,也認為1742年那場災難“八分天災,一分人禍”。
大部分學院派信誓旦旦表示,這(饑荒)只是前進道路上出現的些許波折,是時代的微塵。
畢竟道路是前進的,前進是曲折的,而且倭國從此就進入了黑鐵時代·····
然而當我們將時間線撥回到1742年,回到那個漫長的季節,彼時彼刻的倭人,尤其是生活在九州一帶的倭人,他們對時代變遷的切身體驗,恐怕不止是一點點“波折”那么簡單。
1742年,倭國人正“經受一點點波折”時,天心城的官僚們竟然無動于衷。
這倒不是因為齊國上層愚昧無知或冷血無情。
首先,這些人對萬里之外的災難并不知情,或者說很多人對災難的嚴重性知之甚少。
其次,等到他們了解到災情時,事情已經無可控制。
最后,他們放棄了救援。
事實上,在過去的半年時間里,太平洋艦隊總司令董邵偉不止一次向天心城發出求援。
據統計,總司令設在九州對馬海峽旁的電報站,共計發出198封電報,直到一場臺風摧毀了他們與天心城的聯系。
198封電報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景炎皇帝劉帆最早得知災情,皇帝一心賑災,奈何詔令下達至議會,被年羹堯為首的議員們接連駁回。
“此事斷不可行!
議員們反對救援的理由十分簡單,在他們看來,倭國災民百萬,赤地千里,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無底洞,繼續朝這個方向投入資源是極不明智的行為。
駐守長崎的太平洋艦隊有割據獨立的傾向——兵餉不再從財政部發放,總司令官董邵偉不止一次表達對天心城政策的不滿——再向長崎輸送糧食物資,只會讓這群武人更加囂張跋扈。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帝國已然開始分裂。
如同所有偉大帝國,當國力到達頂點時,崩裂就不可避免。
有人說皇帝是圣明的,全是因為奸臣年羹堯從中作梗。
此賊千方百計阻撓商人們運糧到長崎,還出臺法案,禁止其他國家對倭國進行救援,是要置艦隊于死地。
考慮到董邵偉與年羹堯素來不和,甚至可以說是不共戴天,所以年羹堯這就是在公報私仇。
五月初,議會通過決議,要求長崎港口必須保質保量向繳納銅礦石、硫磺等資源,不得拖欠。
消息傳到長崎,群情激奮。
一種詭異的情緒在倭國蔓延。
長崎。
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會議室。
在九十九封求援電報泥牛入海后,董邵偉等來了議會決議,要求總司令和他的士兵們確保今年硫磺銅礦收繳。
董邵偉強忍住心頭怒火,緊急召集幕僚們商議對策。
等所有人到齊,總司令開門見山道:“決議都看了吧?”
“如此催逼,那就是沒得談了!”
“是要逼迫我等鋌而走險么!”
會議室里黑壓壓站滿了人,董邵偉坐在倭國地圖前,怒氣沖沖的抽著雪茄。
煙霧繚繞中,浮現出齊人、朝鮮人和倭國人,甚至還有幾個白人的面孔。
“司令官閣下,九州有個壞消息,您愿意聽嗎?”
謀士尹正月打開一份電報,面無表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