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玄身上表現出太祖的癲狂與殘忍,劉招孫當年為了心中的烏托邦可以犧牲數百萬生命。
瘋王劉玄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如先制訂一個小目標,先淘汰掉一億人。”
“彼岸就在那里,我們可以抵達那里,只是中間隔著一片學海。”
如果沒有學海,我們就制造學海。
這些不過是發展的陣痛,必要的代價,上升的螺旋····
凡此種種逆天言論,讓遼陽總督尤三桂越發相信清君側的必要性。
不止是尤三桂,其他各藩藩主亦有此類打算。
平心而論,清君側這樣的古典名詞不應該出現在十八世紀。
然而,考慮到皇帝的倒行逆施,恣意妄為,推翻暴君的行動稱謂到底為何,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有識之士認為,劉玄的新政已經威脅到帝國根基,必須予以推翻。
淮西邯鄲四藩的“清君側”被平定,讓后來起兵的人不得不思考,貿然起兵到底有多大勝算。
尤三桂痛定思痛,他以為四藩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起兵之前沒有提前通知歐羅巴諸國,沒有獲得歐洲方面的支持。
畢竟民主自由公平正義虛君制度等概念,最早都是先從歐洲傳過來的,現在是時候讓他們進行捍衛了。
三桂先向倫敦派出使者,期待喬治國王能理解遼藩的苦衷,以獲得英國人的支持。
只要有了不列顛王國的支持,尤三桂相信自己不會再重蹈四國起兵失敗的覆轍。
只是此事須秘密進行,否則一旦走漏消息,就會讓天心城方面給他戴上“勾結境外勢力”“收了老喬治五萬英鎊”等帽子。
人在大齊,當皇帝懷疑你勾結外部勢力時,你最好真的勾結外部勢力。
因為按照某種不可言說的理論,這樣可以增加自己的同戰價值······
~~~~~~~~~
心腹幕僚郭崇韜被秘密派往英國,他的任務是邀約喬治國王一同出兵,拯救姻親之國免受暴君肆虐。
在倫敦方面明確表態支持遼藩之前,尤三桂不會輕舉妄動,貿然起兵無疑是以卵擊石。
“崇韜,你要記住,一定要讓英國人知道,支持遼藩,就是支持大齊,除非喬治國王想要在東方出現一個新的羅剎,否則就該全力支持清君側。”
一個羅剎就攪得歐洲天昏地暗,讓英國人付出慘重代價才予以消滅,如果現在再出現一個羅剎呢?
1773年三月初七日,郭崇韜一行跨越遠洋,歷經艱辛,終于抵達英國。
初九日,郭崇韜在倫敦唐寧街10號,見到了英國首相弗雷德里克·諾思。
此次會面之前,郭崇韜已經做足了功課,他知道諾思首相是一位堅定的主戰派,認為不列顛王國與大齊早晚必有一戰。
如今,大戰的機會終于來了。
“倫敦的天氣真是冷啊,三月份在天心城,根本不必穿大氅,甚至不需要烤火。”
“尊敬的郭大使,如果你習慣了倫敦環境的話,你就會覺得這里是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