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查了查當時的資料,特別是貨幣方面,前期想要投機,快速積攢實力,金融和貨幣需要重點關注。
忽然發現,抗戰時期的主要的貨幣,竟不是大家以為的銀元,而是法幣。
法幣是一九年才發行的。
主要原因是,一九三一年,受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英國廢止金本位制,主動對英鎊貶值。各國為了應對這一情況,也是競相貶值本國貨幣。結果,引發了世界范圍的貨幣戰爭。
一九三三年,為轉嫁經濟危機,美國羅斯福政府宣布放棄“金本位制”,恢復“金銀復本位制”,并通過了一項囤積白銀的法桉。在全世界大肆收購白銀。
而當時的中國,流通的主要貨幣恰恰就是白銀。
由于國際銀價大大高于國內的銀價,于是外國在華銀行,紛紛收購中國白銀,裝運到紐約、倫敦出售,從中攫取暴利。
就這樣,中國的白銀開始大量外流,社會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擠兌、提款、搶購、投機的白銀風潮,這種情況進一步導致國內存銀銳減,市場銀根奇緊。而且由于銀元升值,出口受挫,導致工商企業紛紛倒閉。
為制止巨額白銀的外流,政府于1934年10月,下令對銀類出口征收高額關稅。此舉雖然暫時減少了白銀出口,但卻加劇了白銀走私。面對危機,最終在英、美的支持下,于一九年實行幣制改革,以穩定國家金融。
由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集中發行鈔票,并將其定為法幣。將原來流通的各種銀幣禁止使用,白銀不再流通,所有現銀必須兌換為法幣。同時銀行無限制買賣外匯。
從各方面資料來看,法幣改革,對當時的國內還是有很大好處的。法幣改革后,國有幾大銀行獨享貨幣發行權,原為地方的商業銀行分占的發行利潤,全歸政府所有。
由于準備金白銀充足,政府收回6元銀幣,便可發行10元法幣。這樣政府收回6億元銀幣,便可發行10億法幣,無形中政府增加了4億元收入。
法幣的流通,讓市場漸趨穩定繁榮,對當時的整個國家也有極大的好處,能在抗戰全面爆發之際,最大幅度,最快速度調集資金,集中白銀等貴金屬,作為在國際市場上購買軍火物資的經費。
不過,政策好是好,法幣發行頭兩年,幣值尚屬穩定,一元法幣相當于一元銀元。
但從一九三七年年下半年開始,抗戰爆發,開始濫發紙幣,物價暴漲,引發惡性通貨膨脹,法幣迅速貶值。
一九三七年發行法幣14億,到了一九四五年竟然發行了5569億,增長360倍。
到了一九四八年八月,以金元券代替法幣,法幣發行量達到663萬億,等于抗戰前的47萬倍,物價較戰前上漲3492萬倍。
李牧還在網上,找到了嘲諷當時通貨膨脹的文章,是當時一家叫大眾晚報的報紙,統計在不同的年代100元法幣能夠買到東西。
一九三七年的100法幣最值錢,可以買到兩頭大牛;
到一九三八年,可以買一頭大牛和一頭小牛。
到了一九三九年只能買到一頭大牛了;
一九四零年僅僅只能買到一頭小牛;
在一九四一年,100法幣連一頭牛都買不到了,只能買到一頭豬;
到了一九四二年,豬也買不起了,就只能買到一根火腿了;
一九四三年,就只能買到一只母雞,而在一九四四年干脆就只能買到半只母雞了;
在一九四五年僅僅只能買到一條魚,又過了一年,一九四六年就只能買到一個雞蛋;
在民國最后的幾年里才是最夸張的
一九四七年的100法幣只能買到一個煤球或者是三分之一根油條;
一九四八年100法幣只能買到四粒大米
至于一九四九,不說也罷。
貶值的速度令人砸舌,堪比津巴布韋。
不過,三七年,三八年,三九年,法幣其實還不錯,三年才貶值了一倍,穿越初期可以考慮用法幣,以后再換成比較保值的銀元、金銀或者外幣。
系統給出了一天準備時間,接下來一天,李牧足不出戶,開始收集、查閱當時的各種資料,不求全部記下,總要明白個大略的發展脈絡。
很快時間到了,李牧心中一動,眼前白光一閃,人已經消失不見。,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