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千里之外的東京汴梁,一派繁華盛景,沿著城中最熱鬧的御街,一直通往皇宮正門宣德門,卻有一件大事悄然發生。
中書門下,如今朝堂之中炙手可熱的大臣,正神色凝重,聚集在這里。
這些人官職有大有小,此時三三兩兩的湊在一起,一邊喝茶,一邊心情激蕩的議論著。
“這事,到底該如何抉擇。遼人那邊已經遞來國書,要求再議歲幣之事,如果我朝同意出兵伐金,甚至愿意放棄歲幣,我們答應還是不答應?”
一人道:“我認為不應該答應,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幫哪個都沒好處。我朝以逸待勞,坐收漁翁之利更好。”
又一人道:“我以為可以考慮,聽說那金人利害的很,如果遼國擋不住,早晚會危及我朝。”
另一人接話道:“不可,金人才多少,遼國才是我朝年心腹大患,能坐山觀虎斗最好,若是非要下場,我認為當于連金伐遼,趁機收復燕云十六州,一些百年之恥。”
當下不少人附和:“對,連金伐遼,一雪百年之恥。”
又有人搖頭道:“不妥,我朝于遼國百年少戰事,已是兄弟之邦,金國卻是虎狼之患。且舍其國主反復無常,背信棄義,多次與遼國簽訂盟約,瞧著機會就反戈一擊,毫無廉恥之心,與其聯合,無異于與虎謀皮,金人萬不可信。”
有人道:“兵法向來講究遠交近攻,自古如此,正該聯金伐遼,哪有連遼伐金,遠攻近交的道理?此事若成,將來收復燕云指日可待,我等…將名垂青史……”
也有人疑惑道:“此事是否危言聳聽,遼國實力如何咱們清楚,金國就那么點人,舉國上下可用之兵不到十萬,如何對遼國有如此威脅,甚至到了滅遼的地步。”
一人接話道:“還真是如此,遼人這次是真急了,聽說這次不但遞了國書,還帶了大批禮物,到不少大人府上拜會。這種事…我朝百年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遼國不是真走投無路,不會這么做。”
又一人感慨道:“沒想到,遼國已經到了如此地步,我認為此次不當出兵,還是靜觀其變為好。如果金人真如此厲害,我們與遼人聯合,打了敗仗,焉知不會找我們的麻煩。”
又一人站出來道:“不可長他人威風,滅自己志氣,金國就那點人,再厲害又能如何,滅了遼國,哪還有精力顧及到咱們。我以為當連金伐遼,遼國氣數已盡,我等當順應天命行事,一舉收復燕云十六州……我武朝大興…”
場中嗡嗡聲一片,眾人一時間議論紛紛,各不相讓。
不過,聯金伐遼,和兩不相幫,坐山觀虎斗,這兩種觀點,明顯占據上風。
倒是聯遼伐金的提議,并未有幾人贊同。
若是李牧在這里,三種方案讓他選擇,他應該會選擇連遼伐金。
沒辦法,三種選擇的結局都不太好,只能選擇相對更有希望的那種。
以金國過往的表現來看,根本沒有任何信譽可言,即便武朝聯金伐遼,再三討好,等遼國沒了,反戈一擊只是時間問題。等騰出手來,隨時都能南下,什么信譽什么約定,對金國都是擦屁股紙,信了就把自己當大傻子了。
反倒是聯遼伐金,武朝不缺物資糧草,兵甲器械,拿出來支援遼國伐金,把遼國頂在前面。
女真人就那么多,把所有年齡適合的可用之兵全部征召,也不到十萬,死一個少一個,只要遼國能在武國的物資支持下,堅持耗下去,即便遼國最終撐不下去滅了,女真人也能耗的七七八八,短時間沒有能力南下。
未來能不能南下也很難說,這么點人口,能不能壓住其他游牧漁獵民族?內部會沒有分裂反叛?
再說,草原上另一個更強大的勢力正在崛起,只要拖一段時間,金國最強大的對手并不是武國,而是草原上崛起的游牧民族。
到時,武國又成了被拉攏的一方,能繼續茍延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