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法把紛亂思緒一收,轉而安心打量自個兒手中的黃泥壺,只見壺嘴歪斜,壺面崎嶇不平。
制壺一說,歷來為文壇中人津津樂道,甚至有極愛看制壺過程的文人,專門請來制壺名匠住在家中,每每制壺必仔細端詳,生怕錯漏了半眼。
原是制壺如習文,心正手穩,而后才可保制壺直苗圓潤,極為對仗,乃至注滿茶水過后搖晃茶壺,其中水響泠泠,如鳴佩環。
可制壺之人心不正,又怎能使得壺身中通外直。
先生心中沒來由長嘆一聲。
一路無話,隔天晌午,車帳已是緩緩行至光岳嶺。
說起光岳嶺,乃是距納安最近一處的勝景,自打大齊時候,這光岳嶺便已是名聲赫赫的地界,更有無數文人前來,只為瞧瞧這光岳嶺當中的神異景色。
中有記:四時縹緲而云霧繚繞,雖嶺非奇崛,然彩云為腰流水若靴;置身嶺中,更勝似踏足天上屋闕,自上而下,頓覺蒼生壯闊,流光溢彩,山岳如盤。
光岳一名,便是出自此處。
早在大齊,曾有人親眼見過五教圣賢盤坐山中,坐而論道,竟是引來無數麋鹿鶴虎,猴兔蛇牛前來聽講,更為光岳嶺增添了不少意境,于是往來之人更多。
時候一久,此地也傳到了齊帝耳中,天子御駕一至,見此處云霧飄渺,恍然若神仙洞府,自然是龍顏大悅,親筆行書提字有四,王侯下馬,而后令工匠開石立碑,常鎮此山腳下。
大齊不設藩王,王侯下馬,意為即便是一國君主,見此嶺照舊要下馬步行。此舉更引得無數人競相揣度,有人說是齊帝見山云詭譎,恰似一國朝堂宦海,立此碑文,旨在令文武從心而行,莫要拉幫結派行算計之事;有人云乃是憂心皇宮當中爭寵奪嫡,故而令一眾妃嬪出游時謹記切勿走前人老路。
更有人對其余說法嗤之以鼻,說齊帝雄心赫赫,哪里會在意身后事,大抵是曉得此處為仙家洞府,故而立碑約束臣子,莫要沖撞在此修行的仙人。也好代一國示好,待到他日兒孫繼位,國難當頭之時,也有顏面前去求助一番。
形色說法數不勝數,最終也爭不出個所以。
可自從五教衰落,大齊分崩離析過后,這處光岳嶺的景致便急轉直下,嶺下流水與嶺上云霧,竭盡散去,周遭草木盡衰,再無一點仙景的雄奇樣貌。
上齊綿延萬里,五教興盛,然崩圮過后,縱如光岳。
雖無數后人前來吊唁,然綿綿青史,最后一篇關乎光岳嶺的記載,只有這寥寥數語。,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