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需要針對每批原料進行詳細實驗,唯一確定的是與現代工業標準配比相差不大。
但工業化之前是沒有精確的最佳配比的,因為硝和碳都很容易有雜質,配方并不具有廣泛適用性。
唯一相同的是原理相同。
而炮架的改進主要遵循一點,就是在不影響性能的情況下,盡量減重,去除一切不適用的裝飾品,用最簡約的設計,可以將炮架、牽引車與彈藥車連接在一起共同用騾馬拉運。
每門炮都裝備肩繩,就是用于拖拽的繩索,可以纏繞在士兵肩帶上,這樣就能相對更輕松的將火炮拖拽至合適陣位。
使用機械杠桿使仰角調節更容易,螺絲調節的高度升降器使瞄控更加迅捷與精確。
在行軍時,分離式炮尾被緊固在一起,上面架著彈藥箱。
在作戰時,彈藥箱將被放在前車上,方便取用。
用一條較長的繩索將炮架與前車連在一起。在急需移動火炮的時候,直接拖拽前車就可以讓火炮也跟隨移動,不必再將火炮套設回前車再移動了。
將輪軸的材質改用更為堅固的鐵質,而不是更容易變形的木質。輪子尺寸被加大,同時結構變得更堅固。挽具有了木制的洞孔,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只有皮具和繩索,所以更加牢固和容易操作。
騾馬隊改為2匹一隊的排列法,可以極大的降低了行軍途中炮兵輜重部隊的隊列長度。
還有一點極為重要的就是統一度量衡,所有的部件尺寸規則化原則。目的是使炮架,牽引車與彈藥車上的任何一個部件都具備互換性。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炮擊技術,現在明代流行的矩度與銃規,劉澤卻并不太清楚詳情,只知道所謂銃規,就是可用來量炮管的仰角,炮手可用銃規測量火炮的射程和測量火炮應該裝填的火藥量。
不過銃規雖然可用來量炮管的仰角,但在操作時必須冒著槍林彈雨的危險到炮口處測量,因此后來又改進發明了可放在炮管末端使用的測炮象限儀。
炮術家們認為所需裝填的火藥應該有一個理想值,最恰當的狀況是在火藥完全燃燒的瞬間,剛好將炮彈推至管口,這就是基本原理。
劉澤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與孫墨、韋家輝兩位剛上任的裝備部負責人探討了裝備的各種問題,見還是囫圇吞棗的半懂不懂,劉澤索性就住在了衛城中,邊組織訓練邊和技術人員探討方案。
并將城內外所有匠人全部征募入伍,再派出隊伍中部分年輕人共同組成裝備部下屬的火器科、刀槍科、盔甲服裝科、車輛載具科、雜項科。
完善種種規則,并與軍隊一樣對所有人開展掃盲運動與民眾會宣傳工作。
沒日沒夜的忙碌幾天后,午后在課堂中給下屬上課的時候,突然有之前派出的探哨回來復命。
二哥一日后到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