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造船與探哨上
如果僅僅只是造個小木筏,那在岸邊用繩索將幾根樹干綁在一起即可,但若是要造得稍微大一點兒,精細點兒,就不得不用船塢了。
所謂的船塢就是在河邊挖一個坑,在坑底建造木船,等建造完畢后,將河與坑間挖開,引水進來,使船飄起駛入河中,這種方法源自宋代,一直到現代還在廣泛使用。
這次造船的負責人還是躺在擔架上指揮的楊澤明,這個外表并不出眾,皮膚有些黝黑,甚至因為受傷至今未愈,略微偏瘦的小伙子。
不過大伙兒并沒有因為楊澤明還躺在擔架上就不服他,畢竟是在海邊長大從小架船,而且還是跟著劉澤的老人,由他當選這個造船組的負責人,那也是眾望所歸的。
為了這次造船,民眾軍抽調集中了近半的人力來伐木與挖船塢造船,所造的皆是小船,僅有四五米的長度,寬度僅有一米多點,可坐七人配船槳滑動動力,船的底部平整,按理說只適合在內河中使用,類似于烏篷船。
劉澤也知道使用尖底船會更加適合浪急多島礁的沿海,但奈何整個隊伍里都沒有一個懂的,所以也只能由著楊澤明的意見,造這種應急的小船了。
估算距離陸地僅有六十來里,找個風和日麗的天氣應該足以撐過去。
穿越島嶼的第十天,人群像蟻群般在船塢中忙乎著,一旁的木材堆成了座小山,僅有的幾個木工一人被當成兩個人用,每個人都指揮著多個小組,粗加工的、裁開木材的、拼接的、在木板間涂抹填充物的,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
也幸好隨軍帶有諸多鋸子、斧頭、鑿子等工具留著建造工事用,沒成想這時候更是派上大用場了。
“俺想家了。”
面對著三十艘呈流水線分布的小船,且每個造船的環節都有專人忙碌的壯觀場面,楊澤明輕聲說道。
他當然知道著眼下這個陌生的小島離家的距離不是用公里可以計算的,只是這些小船讓他想起了童年記憶中的場景,多年的顛沛流離,讓他早已習慣了堅強和偽裝,后又遭難流落到陜西,在如此難的境地下,也從未有想家的念頭。
沒想到這時候看到這些小船兒,卻勾起了鄉愁。
雖然他努力想象著兒時鄉人捕魚的場景,使勁把這三十艘小船的形象往里帶,但還是沒代進去。
加班加點地趕工,每個人都想著去往更廣闊的陸地看看,可接下來還需要進行幾天的測試,以防止出現意外,所以時間還是很緊張。
王哲看楊澤明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便蹲下身來安慰道“不要著急,沒程默宣傳得那么著急。”
作為劉澤身邊助手的頭號培養對象,王哲極為清楚劉澤的規劃,造船后還需要測試船只性能、還需要練習劃船,別看著現在人數不少,但會水的實際不超過十個人,其他人妥妥的都是旱鴨子。
“柏宗,不著急嗎所有人都不想被困在這個小島上吧”楊澤明轉過頭問王哲。
王哲點了點頭,隨即又搖了搖頭道“急是急,但說不急也不著急,司令做事就求一個穩妥,他說要等雷雨天氣引雷后才能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