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閱兵回明
歲月如梭,從一開始來這兒時的春暖花開,微風徐徐,到如今的秋高氣爽,紅葉飄落,仿佛只是一眨眼的功夫,但發生的各種改變卻是實打實的,區別于剛來這兒時民眾軍們表現出來的怯懦,以及不想再回到明代的微妙心情,現在的民眾軍們一個個精神抖擻,眼神里滿是渴望,只恨不得立馬回去,救百姓們于水火之中。
堡壘基地內外旗幟飛揚,人聲鼎沸,其中緊急武裝入伍的歸化紅毛蠻就有四千人,這些是除去制造火帽、鋼鐵廠、制硝等等工廠所必須的人員外的所有紅毛蠻男人,無論老幼全部配給長槍、標槍、腰刀和盾牌等冷兵器。
所有工礦開采等處使用的頑固派紅毛蠻則是被捆綁關押起來,等待時局穩定后再做處理。
歸化的女人和孩子們則充作后勤,負責伙食物資的搬運工作,民眾會的原則是不浪費任何的勞力,即使是個瘸子也要利用起來去分揀礦物。
劉澤身著黑色布面甲站在觀看席的最中間位置,他手握欄桿往下方望,內心充滿了自豪,這次趕在進入冬天前將所有人員全部收回堡壘的目的就是舉行一場閱兵儀式,然后就回大明。
這是劉澤第一次搞閱兵儀式,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方面是讓大伙兒能團結起來做一件事,以便他們回明代后有更強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向大伙兒展示這大半年來的勞動研究成果,知道咱們民眾軍如今的發展水平,增加信心,鼓舞士氣。
遠處的農田中種植的冬小麥已經破了土,綠油油的一片,煞是喜人,為了儲備糧食,收獲小麥后,劉澤還專門組織了大批的打獵隊伍掃蕩了周圍所有能捕到的動物作為肉類儲備。
“開始吧。”
隨著劉澤的命令,身邊站立的警衛依次用洪亮的聲音傳遞著命令,不多時,一陣雜亂的馬蹄聲就傳來了,整個堡壘的人群都被那一位位英姿勃發的騎兵所吸引,場內立馬鴉雀無聲。
最先出場的是王友元和晁中臣帶領的騎兵連,他們的兵力已經增加到百騎的規模,主要武器除了傳統的馬刀以外,全部配備了步槍和炸藥包。
其后出場的是三排陣列的步兵方陣,這是一個完整連的兵力,共有108人。
走在最前面的是舉著紅旗的司務長,后面跟著正、副連長與正、副指導員,依次跟著的是跟隨連長的通訊員和搭配指導員的文書,還有炊事班的士兵,他們武裝整齊,身背雙肩包,右肩還扛著上了刺刀的步槍,在所有人的注視下正步前進,后面是三個排長打頭的三個排的士兵,邁著整齊的步伐闊步走來,再后面跟著四輛輜重馬車。
這是純步兵連,他們主要隨身攜帶被正式命名為元年步槍的針刺后樘單發步槍加刺刀,一把匕首,工兵鏟或者斧頭,每個班有三個人各攜帶一個五斤重的炸藥包,取消了火炮和其他雜七雜八的武器裝備,就連衣著也換成了現代防彈背心一樣的攜行具,外面有口袋,可以放置彈藥盒和雜物,內側有夾層,可放置薄鋼板。
像這樣同樣裝束的連隊現在總共只有兩個,另外加一個擁有6門火炮的炮兵連,這些是民眾軍能拿出手的所有機動部隊。
另外的兩百余人雖然都擁有同樣的裝備,但只做防御,因為他們都是各個工廠作坊的主要人員,是民眾會這只勢力的發展基礎。
跟在這個步兵連后面的是六炮制炮兵連的車隊,每門炮由四匹馬拉動,全部是口徑為三寸的輕滑膛炮,其長度為168米,有效射程達一千三百米,采用模塊化的炮車、彈藥箱、瞄具,這些是民眾軍唯一的野戰火炮力量,其他亂七八糟的虎蹲炮和佛朗機炮被全部封存,準備留給未來的民兵隊伍。
整個隊伍整齊劃一的行進在棱堡前的空地上,炮車在馬匹的拉動下,前后秩序井然,每門炮都是擦得锃亮,這種被命名為三寸炮的武器,可以發射散彈、實心彈和原始的開花彈,發火方式為拉繩火帽引火結構。
這就是火帽的重要性,有了它整個武器體系都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