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科技與底層架構
民眾府控制范圍內的新合肥市東北方向四百里,這里是一片開發中的露天煤礦,血管一般的木制軌道從其內直通往二十里外的河道碼頭,工業的血液煤炭從這里被以紅毛蠻為主要勞動力的礦工們挖掘裝車,沿著軌道送到碼頭裝船再沿河送往新合肥的工業基地。
送煤炭的貨船運到后,碼頭的接收員還不等船挺穩,就一個箭步跳上貨船,對著送煤炭負責人喊道“來來,趕緊的,清單給我數數。”
說著接收員就一把搶過來清單表,一一對照數量,看著他著急的模樣,送貨員問道“今天咋怎么著急”
“有突破唄。”
“蒸汽機成了”
接收員搖搖頭,“僅僅是有所突破,距離司令所說的實用化應該不遠了。”
“有這么難早就在學校看過模型了,咱還以為放大了就行了嘞。”
接收員啐了口唾沫,“這是什么話科學這玩意哪里是這么簡單的你看咱們院隔壁材料部的,光是鋼鐵冷卻淬火,就得分門別類的變著法子做,還都得記錄在冊,用水、動物油脂、植物油,聽說還用上鹽堿液,復雜的很,各種合金換著法的實驗,每種配比都不一樣,完全是撞大運,咱看上去那就是永無止境。”
“這么復雜”
“可不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委員長要求必須做好技術資料的記錄維護工作,甚至精確到放個屁都得寫在文檔里。”接收員提起來他們這些研究人員的辛酸史,滿臉便秘一般,他們也只是二十歲不到的年紀,只是跟著劉澤學習后,就被賦予如此重要的事業,都是邊學習邊研究,遇到問題就相互討論再在劉澤組織的會議上討論。
技術這東西就是如此,各種細節都會影響到最終結果,所以極容易失傳,即使是現代,美國在經歷過幾十年的去工業化之后,想復刻有人登月技術也是極難,如果美國當年登月是真實的話。
工程管理有些東西是相通的,復雜工程想要靠純客觀的信息資料做到永久保有和傳承,是非常非常難的,起初看來很不起眼的信息丟失和環境變化,積累下來就會造成整個工序不可復現。所謂傳承有序,總是要經過一代一代執行者重復的學習過程來驗證和保障,能夠在當下的環境下重復甚至改進工作之前,一項復雜技術失傳是非常常見的事情。
劉澤作為民眾聯盟科學部的最核心人物,并不是無腦的直接讓所有人投入到某項研究開發中,而是最先設立制度,然后在制度的框架下填充人員,從十幾歲經過掃盲工作的年輕人中挑選精英,然后邊學習邊研究。
比如蒸汽機的原理極為簡單,就是燒開水,如果做小的蒸汽機模型讓其運轉起來也非常容易,可唯一麻煩的是怎么放大,模型能用的蒸汽機放大之后就不行了,這就需要人員進行研究各種結構和制作流程。
遠遠比電力系統應用更困難。
最少自從穿越后一切進入正軌以后,科學部所轄的電力部門運用鉛化合物涂在鉛片上的方法,在稀硫酸中,將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原理,制造出了實用性的鉛蓄電池,現在的電能分部就是利用這種蓄電池來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和研究,比如電解水實驗。
在蒸汽機未能實用化之前,劉澤下屬的動力都以水力為主,畜力作為補充。
電力作為動力源也稱為越來越重要的一項,首先電能可以集中生產、分散使用,相比較于水能的動能必須通過曲柄、飛輪、齒輪、皮帶等傳動,才能將能量輸送給每臺機器,這種傳輸方式非常不方便,傳輸過程中能量損耗也非常大,遠遠比不上電能的傳輸和分配。
而且電能的應用靈活,只需要一個思路,即可轉化成熱能、光能、機械能和化學能等等。
自從劉澤用雷電雷擊的方法制成第一批人工磁石的發電機后,用鼓形電樞繞組和有槽疊片鐵心結構的電擊的手工制作實驗就提上了日程。
更是利用電磁感應現象原理,即在電池連接的導線旁邊放上磁針,這磁針馬上發生偏轉這一基本現象,做成了利用電線傳輸信號的有線電報,用電流脈沖使電磁鐵偏轉,電磁鐵移動一個標記,使其在一張紙上產生書寫,印上點和線,用點和線來代表相應的含義,這也是摩爾斯電碼的原理。
電力的運用僅僅只是理論問題,理論沒有障礙后,應用極為簡單,困擾的僅僅是資源材料缺乏而已,在此基礎上工藝方面,電力的應用還促進了象電鍍、電解、電焊、電熱、電火花加工等初級工藝的實驗,反哺了眾多材料工藝的進步。
蒸汽機的實用化在此基礎上也在加速,最基礎的蒸汽機只需要簡單的熟鐵制造鍋爐即可,在蒸汽鍋爐中,通過燃燒過程水沸騰為蒸汽。通過管道蒸汽被送到汽缸。閥門控制蒸汽到達汽缸的時間,經主汽閥和節流閥進入滑閥室,受滑閥控制交替地進入汽缸的左側或右側,推動活塞運動。蒸汽在汽缸內推動活塞做功,冷卻的蒸汽通過管道被引入冷凝器重新凝結為水。這個過程在蒸汽機運動時不斷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