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是方形的。”
“這明明是網狀的呀。”
這下讓所有人都炸開了鍋,每個人看到懸浮在空中的這東西都不一樣,討論了半天,就沒有一個一樣的,甚至同一個人換了個角度看石板,那眼中的形態也會改變,眨了眨眼睛都可能入眼的形態發生變化。
這種超自然的存在,不僅僅只是在眼中看上去不同,當敢死志愿者用尺子測量的時候,也同時出現了不同的狀態。
這石板是長方體,因為它具有長方體通俗意義上所有的長寬高,邊長也是相互垂直,用尺子可以輕而易舉的測量出其長寬高。
這石板又是幾何定義上的圓形,在測量長寬高的同時,又能測量出其直徑和那標準的圓邊。
同樣的也能測出短棍形狀、網狀,甚至更復雜的幾何造型。
它,是個疊加態。
它是真實的存在的,同時可以被測量出其他形狀,相互疊加的,又無法用現在語言具體精確描述,這是一種顛覆所有人想象的物件。
不過這并不是只能用不科學解釋的神學問題,如同波粒二象性,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
這意味著經典的有關“粒子”與“波”的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量子范圍內的物理行為的能力。
比如在做雙縫干涉實驗的時候,觀測會直接影響最終結果
當探測裝置打開時,電子以粒子狀態穿過狹縫,后屏幕監測不到波干涉圖樣;
探測裝置關閉時,電子同時通過兩個狹縫并產生波干涉圖樣。
換句話來說即當電子置于觀察之下時,粒子與波的雙態疊加,會坍縮成確定的單一狀態;反之,當電子未被觀察時,它一直處于粒子與波的疊加狀態。
量子的疊加狀態原理認為,雖然我們不清楚某一物體的狀態,但只要我們不觀察,實際上它同時處于所有可能的狀態。
它們只是一團模棱兩可的可能性。
測量活動本身,讓它們電子的狀態落入唯一狀態粒子或波。
每當物理學家們在量子水平上對物質進行測量,物質的粒子波疊加狀態就坍縮了。
事實上,正是測量本身破壞了疊加狀態,迫使電子落入單一狀態,這個石板在這種充能的情況下,也可能就處于這種疊加狀態,它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想象,而當其他人看它的時候,它在觀測者的眼中會坍縮成一種固定形態,而這種形態并不穩定,隨著觀測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