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老鄉
作為以農業為主產業的張樓村依然有著一個小小的村辦產業,這是一個小小的竹編作坊,主要生產竹編的筐兜等實用品,目標客戶是村東面草市據點,因為那里的商隊需要大量包裝盛貨的筐,這也算是張樓村的創收方式。
在片地廣人稀的蠻荒之地,幾乎所有都是現成的建造種植的,比如村邊可以稱之為浩大的竹林,最初就來自于陸婉兒家的小小竹林。
所以當王曾綸看到村子內一個竹編作坊的時候,仿佛看到了現代手工藝的另一種形式,沒有任何機器,有的僅有一個板凳一把刀,坐在院子外面或者空地上,做成的成品被壘落在屋子內,十來個婦女們忙碌的制作著富有大明特色的編織品,與現代相比差別很小,為這個村集體賺取資金。
所以才有了村部里補貼的收音機,接受來自新合肥廣播臺的電波,通過高音喇叭放出的景象,并不是每個村都有這種配置的。
王曾綸感慨道“李坤這個村長是個聰明人。”
“你兩個小子要好好學,別偷懶。”李坤叮囑著兩個半大的小子,他們將被送到新合肥的紡織學校去學習棉花種植和粗加工技術,學期為短短的七天時間,學成后將回村組織棉花工作,這也是為了生產足夠的棉布物資。
雖然連通有現代世界,可這里并沒有完全的依賴于現代的物資,特別是這些大宗日常用品,還是以自己解決為主,這種遠見政策讓王曾綸深以為然。
對于現在張樓村的民眾而言,他們的生活原始到現代貧困村都不如,可不一樣的是,他們在不斷的變好,這里的原始充滿了尊嚴和希望。
他們知道沒有人在壓迫他們,剝削他們,他們意識到他們在為自己為了后代未來而努力,即使忙碌程度工作強度都遠遠超過現代996工作,他們也心滿意足,這是他們之前人生中從未經歷過的美好。
其實這種狀態不單單是原來的明朝人如此,連現代而來的人也是一樣。
在王曾綸來村子的第三天,一陣現代發動機的突突聲自遠而近,隨之而來的是兩輛偏三輪的通信小組,總共四個人,其中就有不久前從現代來的網絡架構從業人員田博文,一個24歲的小伙子。
正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更何況是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呢。
此時腰間挎著一支手槍的田博文,身著一身黑皮衣,打扮的很是朋克,另外三人都是背著步槍的十幾歲大明時期少年,算是他的徒弟。
“嘿,哥們,你咋在這個村待著呢”田博文漏出潔白的牙齒,右手扶著槍套擺著造型。
“我是社會學家,來這調研,你呢怎么這身造型”王曾綸反問道。
“帥不”田博文掏出手槍在食指上轉了個圈,又放了回去,“我去東面據點設置通信基站,以前都是電臺,現在呀,重要據點都升級了。”
“還帶著槍有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