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情況與周邊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原出了什么事,都會牽扯到四面八方。四方出了事,中原也會受到影響。只有中原穩定,四方才能穩定。
如果中原大亂,四方必然四分五裂。
不過,在自古亂世初期,中原四面受敵,內部分裂產生的離心力,足以將中原攪得天翻地覆,讓中原變成一個動蕩不安的地方。洶涌的洪水,足以沖垮中原的一切努力。
這時,占據四方地勢險要之地容易,占領中原卻是難上加難。
如果把中原比作一張棋盤,那么洛陽就是這張棋盤上的天元,歷史上很多朝代都以洛陽為都城。洛陽雖然號稱是四大中心之一,但實際上卻是在外圍。所謂洛陽的外圍,可以分為幾層,一層是三川河谷周邊的險地,如成皋、蕭函、孟津、龍門等;第二層是河南四境,南陽盆地,東南淮河上游,東北河內,三川河谷,西北,崤函,這四個區域,構成了中原與周邊四大區域的聯系。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他的邊界可以延伸到關中,河北,東南和荊襄這些重要的要地。洛陽就在這幾層的外圍,所處的地理位置對中原攻防態勢的特征有重要影響。
攻下洛陽、進占中原,是由外而內的一層一層進進;而中原的防御管理,則形成了一層又一層的從洛陽向外輻射的格局。
中原雖然是逐鹿之地,但真正有資格參與爭霸的,卻不是中原,而是四方。歷史上,那些一統天下的勢力,大多都是站在四個角落里的。
先占據一兩個犄角之地,積蓄實力,再向兩翼擴張,再進軍中原,一統天下。
秦西漢隋因襲等級可以追溯至西魏與北周、唐均以關中為基地統一天下。從關中開始,秦國統一天下,開創了大一統的先例,西漢、隋、唐三國的統一,都是沿襲了秦國的老路,關中為根基,兩翼為中原,最后一戰則是在中原展開。
不過此時大明隨著歷史發展,各地區其地位與戰略意義也在不斷變化,大明的政治中心在東的傾向,就是最好的例證。
當政治重心落在關中時,關中在關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不過此時大明政權的重心逐漸轉移到河北。在此過程中,關中地位下降,河北地位上升。
這導致了湖北在政治重心集中于關中時,起著連接西北和東南的紐帶作用,其地位更為重要;政治重心轉移到河北后,關中的地位隨之下降,湖北的地位也隨之下降,山東成為連接南北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樞紐,具有重要的地位。
這就是此時大明的大勢。
事實上,不論何時何地其地位與戰略意義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時代的政治軍事形勢而異,劉澤理所當然的也想復制這條道路,以在這種低技術條件下快速統一。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