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從龍之功
“賣報紙了,賣報紙了,民眾軍第四軍四十一旅一團一營和騎兵營以一千余人兵力兩個時辰即奪取華亭,全殲明軍守軍一萬三千余人大捷”
街上有小童跑過,嘴里喊著最新的新聞,這種宣傳軍威和政策新聞的思想利器也是劉澤安排專人成立聯盟報社發行報紙的原因,與第二世界的報紙素材不同,這里大明內發行的報紙幾乎大半個版面都是各種軍情,各種大捷,極大的提升了民眾體系內部的士氣。
這種報紙除了在城門、街道交叉口張貼以外,每個茶館、酒肆等公共場所也都是強行必須張貼的,還有就是分發給想賺錢的報童小販去街上兜售,這種模式比朝廷邸報的效果好得多,與宋代的賣朝報有類似。
不過也有不同,宋代朝報的內容,多是普通的文件和新聞,對于軍機、邊事等機密以及地震、瘟疫等災異,當時都嚴禁刊登,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還制訂了對報紙的“定本”審查制度。
這是我國新聞事業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有文獻可查的新聞檢查制度。
具體做法是進奏院要將編好的官報樣本送樞密院審查,輕審查通過的樣本稱“定本”。進奏院向地方發布的官報以“定本”為準,不得擅自增減。
有些重要事情,皇帝還親自過問。
比如南宋初期金軍經常入侵,宋高宗存心投降妥協,不準人民起來反抗,他就禁止報紙透露金軍侵擾的消息。
平時,對一些不符合審查制度的行為,宋朝三令五申禁止。
不過,由于宋代階級斗爭激烈,內憂外患嚴重,領導集團又昏庸腐朽,所以,盡管宋朝制訂了“定本”制度,企圖嚴格鉗制輿論,愚弄人民,但是,并未收到多大效果。
與官辦的不同,自唐代出現的民辦小報更加富有活力,里面啥都有,到了宋代進入了鼎盛時期,小報的版面形式和朝報大致相同,不設報頭,內容除摘要刊登朝報要聞外,還刊發朝報沒有的編報人自己采寫的時事政治材料,包括朝廷正在討論還未決定的問題。它有助于讀者了解朝廷的新動向、社會上的新事情,當時讀者習慣上稱之為小報或新聞。
宋人趙昇著的朝野類要在論述朝報和邊報以后曾說
“其有所謂內探、省探、衙探之類,皆私衷小報,率有漏泄之禁,故隱而號之日新聞。”
朝廷的進奏官,地方政府機關的中下級官員、士大夫和經書肆印刷者,在北宋社會動亂之際,挺身而出創辦小報,成為我國民辦報紙最早的發行人。
有些人接受小報的委托,在大內皇宮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等中央一級機關,以及寺、監、司等政府衙門打聽新聞,稱為內探、省探、衙探。
他們有的人“專以探報此等事為生”,類似后來專職跑機關新聞的記者,當然,也有一些人是業余兼職的“通訊員”。
所以這種改良版的報紙,讓一直關注民眾聯盟信息的席士奎很快就接受并習以為常了,剛開始的時候他只以為這是民眾聯盟版本的邸報,無非就是些朝中的重大消息,可是后來,席士奎卻發現二者并不相同,里面多了很多東西,包括衙門招聘信息和商品商鋪廣告都堂而皇之在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