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崇禎二年九月中旬,當這民眾軍南北兩支大部隊接近會合,即鉗子的兩端即將閉合之時,北京城內的明朝中央政權,就像甕中之鱉,面臨被起義軍一舉盡殲的命運,唯一的遼兵主力成為京師所有人的希望寄托。
“承恩,薊遼劉督和趙總兵是否有消息傳來”崇禎一臉疲憊的問道。
早在寧武關陷落之前,崇禎便傳令要求薊遼總督劉策發所有可戰之兵前往京師,并令寧遠副總兵祖大壽集結山海關內外所有野戰兵力救援京師,此時的山海關外的情況是為了防御滿清,當時遼軍分散于各個城市堡壘,就地駐守補給,平均每處數千士兵。
一時調兵也急不得,只能傳令將隊伍集中在山海關,然后再一一去往京師,隨著兵部催促公文和強令出兵的圣旨不斷發來,祖大壽沒辦法,只能在等待四日后率兩萬步騎先行入關,之后山海關內集結的兵馬再隨后。
除此以外,勤王詔書已經發往各地,不過遠水解不了近渴,暫且休提。
王承恩聽到問話,隨即到書案臺前挑出兵部的折子,這才小心翼翼地說道“陛下,南北兩路賊軍皆屯兵五十里外,抄掠鄉里,已三日未有動作,現在京師附近朝廷可戰之兵僅祖副總兵所帥的遼兵。”
“傳旨祖大壽,必讓其日夜兼程趕往京師,不得有誤。”
“遵旨。”王承恩下拜道,這些日子每天最少三次催促的圣旨,讓他也有些麻木了,調兵太晚了,誰也沒想到民眾軍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大戰至今就未曾聽聞哪座城池能拖延其一天以上的,與之相對應的明軍從山海關至京師六百里的路途,日夜兼程現在才到薊州,距離京師足足兩百里之遙,步軍即使強行軍也要三天才能到。
可京師的京營能守住三天嗎之前按兵不動的三天時間,讓很多人產生了僥幸心理。
崇禎睜開眼睛看著王承恩,眼中閃過一絲不悅,但最終還是開口了,語氣也沒有太過嚴厲。
“再催”
面對民眾軍兩路大軍的進攻,崇禎也在積極備戰,首先啟用年屆七旬、已經退休在籍的孫承宗做統帥,負責京畿地區的防務。
雖然遭到前任兵部尚書王在晉的反對,不過最終崇禎還是決定啟用了孫承宗。
讓孫承宗從老家高陽今河北高陽趕到京師,崇禎火速任命他為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督理軍務,派他前往通州督理兵馬錢糧。
同時崇禎諭祖大壽火速調度各鎮援兵,相機進止。
再次,加強北京城防。
崇禎帝下令,在京官員、皇親國戚、功臣宿將,帶著自己的家丁到城墻巡邏和守衛。
同時,還讓太監來守城監軍以補充不足。
不過其實南北的兩路民眾軍也并未完全按兵不動,而是試探性進攻后發現靠近京師的各處明軍并未像想象中十幾年后遇著李自成大軍那樣望風而降,投降者有,而力戰殉國的官兵也為數不少,而本地知縣文官幾乎沒有投降的,而市大多數都棄城而逃,盡力守城盡職盡責的僅有十之一二,但足以看出大明民心并未崩壞。
為了避免太多的殺戮,又因為偵查得知大明的遼兵主力已經開來,這才是民眾軍前鋒不攻城的原因,不過并不是像王承恩所說的那樣死板的按兵不動,而是在等待后續主力部隊張開一張大網,等待遼兵這支北方地區最后的大明精銳。
短短三天之后,激烈的槍炮聲從東方傳來,此時的皇極殿屋內一片慌亂,驚的崇禎也跑到門口往東方張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