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皆出征
沈陽城的西大校場上,近萬名身穿各色服飾的八旗主力甲兵列陣而站,在高臺之上,看下去人山人海不著邊際,雖然這些八旗兵丁的衣衫并完全統一,不過大旗的顏色還是能夠區分其各旗差別。特別是皇太極的黃色流蘇大傘,在高高的將臺上格外的顯眼。
皇太極這些年過得并不輕松,之前天啟六年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被擊斃,他繼汗位之后,外部大明已構筑關寧錦防線并聯合朝鮮、蒙古封鎖滿清,內部四大貝勒合議制掣肘汗權,并且滿清內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激烈,天災之下不單單大明糧食不能自給,滿清更不能,并且其經濟因為之前的戰敗,無法通過戰爭掠奪補充,遇到很大困難,甚至就連滿清的民眾也出現厭戰情況。
所以針對這種情況,皇太極不得不改變策略,對明朝,他確立了“講和與自固二策”,爭取時間,等解決滿清面臨的一系列急待解決的問題,然后待機成熟,再興兵攻明。
當時,大明正因為寧遠大捷擊斃努爾哈赤而變得強硬起來,故而皇太極一上臺就曾致函寧遠巡撫袁崇煥,表示希望“彼此和好”,實行緩兵之計,不過這種招數明眼人一看便知,所以當時明軍也并非坐等滿清退兵,而是一邊要地,一邊修筑塔山、大小凌河城及錦州城,加緊備戰。
等到了天啟七年五月,繼征朝鮮王朝之后,皇太極又親率大軍對大明開戰,這時大明袁崇煥正在實施“恢復之計”,即“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
他修城屯田,以屯養戰,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使得皇太極發動的寧錦之戰破產,自己傷亡慘重,寧遠城卻屹立未動。
繼續又攻十幾天,依然無成,當時守寧遠的正是袁崇煥,他命令滿桂、尤世祿、祖大壽出城拒戰,皇太極督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阿濟格等進擊。
此時明軍袁崇煥坐鎮指揮,施放火炮讓滿清八旗兵一排排倒下,游擊覺羅拜山、備御巴希等被射死,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俱傷。
皇太極始終攻不下寧遠時已六月四日,滿清傷亡慘重,又適逢天氣逐漸炎熱,中暑生病者眾多,不得已只好退兵。
此戰明軍防守成功,時稱“寧錦大捷”。
雖然軍事上對大明無法形成突破,可相對比的總有軟柿子捏,到了崇禎元年二月份,皇太極首先帶領兩個幼弟多爾袞及多鐸統大軍親征察哈爾所屬的多羅特部,進至敖木倫地方,俘獲一萬一千二百人。
九月六日,又出征察哈爾,二十日進擊席爾哈、席伯圖、英、湯等處,俱下。
第二天追至興安嶺,獲人畜無計其數。
十月中旬勝利而歸。
這次出征,皇太極既打擊了大敵察哈爾部,也進一步鞏固了對已歸服的蒙古諸部的統治,不久,皇太極派阿什達爾漢到這些地方宣敕,以后如征察哈爾,凡管旗諸貝勒年七十以下,十三以上,俱從征,違者罰馬駝,不至約會之地者也罰馬。
到了崇禎二年的現在,總歸日子比之前好過些,皇太極發福了,原本棱角分明的臉也變得圓潤起來,只是眼神仍然堅毅,他要再次攻明,沒法子,雖然遼東多次對漢人的大屠殺使得人口的糧食需求驟降,可對糧食的需求再降低,天災氣候反常糧食減產的情況下,糧食產量還是無法滿足需求,這時候的東北可不是幾百年后的黑土地大糧倉。
滿清現在糧食物資極為依靠大明、朝鮮的供應,走私互市各種招數用盡來補充不足,在大明自身糧食也匱乏處境艱難的情況下,到大明劫掠糧草、物資、人口就成了皇太極集團的唯一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