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這艘被命名為"地行器"的外星運載工具出現后,國內就組織科研力量對通道對面和"地行器"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探索工作。
網絡上無所不能的"它"也表現了超出想象的熱情,與劉澤乙配合全方位的對整個"地行器"的結構運作原理和殘存信息進行了探測。
首先明確的一點是通道對面環境沒有空氣也沒有水分,引力微弱的可以比之在太空之中,周圍高密度巖層就是那里的全部,在巖層中有一條曲折的通道,似乎是類似于"地行器"這種機械挖掘而成,多個"地行器"挖掘通道組成了更為粗大的通道,時而交織,時而分開,最終延伸至遠方。
多個探測器已經沿著通道向兩端深入超過五十公里,依然沒有發現盡頭,在通道中也沒有發現"地行器"中儲備的放射性巖塊。
很奇怪的世界。
與之相對的"地行器"的研究工作進展稍大,其中殘存的巖石碎塊樣本的密度明顯比通道那面的大很多。
此外最大的成果是"地行器"的設計原理和硅基人的運行原理。
可惜的是硅基人最重要的大腦,超高集芯片徹底損壞,無法修復,但其與現代電腦cpu完全不同的結構和殊途同歸的設計理念,讓芯片專家們如獲至寶。
這是人類第二次真正的觀測研究外世界文明,與石板信標不同,這是第一次近距離研究外星文明實體。
“建立科考隊,進入那個世界,捕獲活體硅基人。”網絡上的那個"它"實時跟蹤考察結果,向劉澤乙發布命令。
“明白。”劉澤乙回復道。
接下來的時間中,在劉澤乙的推動下,民眾聯盟和國內經過多次商議,也一致認為這次機會太難得了,一致同意聯合調派軍隊防衛,并做派出科考隊進入對面的世界近距離考察的準備。
確定建立科考隊后,山君同樣在它的命令下,提出了加入科考隊進入那個世界的申請,并獲得了批準,因為他"穿越者大聯盟"高層的身份,甚至成為了科考隊副隊長。
整個科考隊除了山君這位掛名的副隊長以外,其他主要由包括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質學家、生物學家、工程師、醫療專家、通信專家等的中國科學團隊和現役部隊人員組成。
而在正式進入之前,則是漫長的前期準備和等待時間,等待改造自"地行器"的科考船試航成功,幸運的是這個工程量并不大,這有些類似國內第一艘航母,源自于瓦良格號的改建,改建的同時也是艘實驗艦,為之后的科考船積累技術。
“它真大!”面對著正在改建的"聯合號"科考船,劉澤不由感慨道,無數的電焊光點和工程師們如同螞蟻布滿了這長達一千米的科考船上。
“以前它更大,我們將它從中間三分之一處截斷,在后面添加了個頭部挖掘段復制品,密閉全部艙室,進行了相當繁瑣的內部改造,基本上它保留的只有主體外框,工程量相當大。”劉澤乙努力想象著科考船改造好的樣子,與現在相比,現在的像一條死蛇,被螞蟻包裹的死蛇。
經過大半年的緊張施工,這艘科考船也僅僅完成了不到一半的建設工作。
這遠比航空母艦更大,可以稱之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船,專為對面世界設計,可以鉆地可以在真空中航行。
劉澤乙將注意力轉到劉澤身上,他一直待在第一世界處理政務,不由問道:“這次怎么有空來這里?”
“難道我就不能來?”劉澤笑道,轉而嚴肅起來:“對面的探索成果怎么樣?”
“那面小型的探索器在曲折通道中信號傳遞距離有限,利用地震波探測巖層,高清分辨率只有1000米距離,雖然模糊模式可以達到3000米,但總體上我們在那面就如同盲人,除非用氫彈引爆產生更大規模的震動波,不過這個風險我們冒不起。”
“我們現在繪制的地圖很有限,可以肯定的是那面的通道不止一條,有的密集有的很遠且只有一條,還有些通道有被回填的痕跡,不過在最遠的兩百公里的范圍內,都沒有發現外星文明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