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首次獻策
荀彧將棋子復歸其位,整整齊齊放進木匣之中,收好棋盤。
“主公,入夏,四月雨泛。值農收時刻,當具渠事。”
曹操點點頭“東郡去歲干旱,百姓播種耕地時,多開掘深溝以引水灌溉。今年麥月雨水豐盈,若還是依著去歲的溝壑,再經上一場雨水,怕是會壞了收成,不利于農事。”
“我記得志才似乎提出要修筑堤壩,整修漕渠”
曹操思量片刻,話鋒一轉。
戲志才作為荀彧舉薦給曹操的謀士,二人私下極為友善。
戲志才跟曹操提出計策前,往往會提著壺美酒,登門拜訪荀彧,在對方家里醉上一場,這策略也就基本定下型,基本上獻上去,便可以當做實行方案。
此時荀彧在戲志才已經給曹操提出解決方案的情況下,再度提出“雨澇不利農收”之事,其中深意便值得考慮了。
曹操聞弦而知雅意,知曉這是荀彧想聽聽種平是否能提出什么不同的見解。
他亦是對此大感興趣,因而不曾戳破荀彧之意,只是故作煩惱,撐在桌案之上,似乎是自言自語“若是修堤壩正值農忙,恐怕人力不足啊。”
農歷四月正是麥子成熟的時候。
禮記月令說“孟夏之月麥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注解為“百谷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
所以四月也有麥月之稱,種平聽到可能發生澇災,還是在收麥子的時候,一下子就緊張起來。
這時也不顧上辨別曹操語氣之中的為難是真是假,低著頭便琢磨起來。
他上輩子十一放假時常常去外公家玩,那時候外公承包了一小片稻田,也許因為老一輩的節儉性子。
每年秋收,外公都是一個人挎著把鐮刀,天不亮就去田里割稻子,種平小時候不懂事,覺得收稻子,打稻谷是很有趣的“游戲”。
每次外公下午吃完飯,要再出門去田里的時候,剛剛從床上爬下來的種平就跟個小跟屁蟲一樣,纏著外公要一起去收稻子。
結果嘛下午的大太陽燙頭皮不說,外公還是赤腳下地,種平學著把鞋一脫,往泥里一踩,先是被鋒利的稻葉或劃或扎出一堆小傷口,汗水流過的那滋味,簡直無法形容。
種平只是躬著腰堅持了十多分鐘,就覺得自己的腰好像要廢掉一樣,直都直不起來,痛得一個勁兒皺眉頭,外公還嘲笑他說,小孩子哪里來的腰。
等后面他從泥水里上來,腿上又被扒上一堆螞蝗水蛭,種平第一次看到嚇得差點魂都要飛了。
他下意識就想用手拔,等外公用土辦法,拿了塊燒熱的木炭靠近水蛭灼燒一會兒,讓水蛭自然脫落的時候,種平發誓自己這輩子都不要再下田了。
現代人力收割稻谷都如此不易,何況古代,更不用說產量的問題了。
稻谷收割后,還要及時進行脫粒、晾曬處理,從而確保稻谷干燥、清潔,也能夠有效的預防發芽、霉變等情況發生。
這都是要跟老天搶時間的。
現在去修堤壩,的確對往后的農事有利,可這也代表是要放棄這一季的農收,麥子可都是已經成熟了的啊
種平一想到那黃澄澄的麥田,眼前就忍不住浮現出自己外公那張滄桑的臉,和對每一粒稻谷的那種珍惜。
不行,得想個辦法看看能不能救一救,要么提高修筑堤壩的效率,縮短時間,看不看能不能趕在收麥子前修好。
或者說直接改進灌溉體系等等,我一個學法到底為什么要考慮這些玩意兒啊,我也不會搞水利啊。
種平腦殼痛。
最終解救種平的還是高考題,他從沒有如此感謝過自己的高中刷過的那些亂七八糟的題目。
“叔父,平有兩物獻上,或可解燃眉之急。”
種平回憶了一下寫過的歷史題,里面有提到元朝初年創造了麥籠、麥釤、麥綽合成為一整套的快速收麥器。
其中麥綽是一種竹篾編成的抄麥器,形狀象簸箕而稍大,它的一邊裝有釤刃,當揮刃割麥穗時,麥穗自然會落到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