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藤摸瓜,荊州方面會有很多人倒霉;這些人倒霉之前,肯定不會讓信使的家人好過。
于禁帛書,見劉備本部只有不到四千人時,下意識瞇眼露出一點笑容。
帛書傳到李典手里,李典也只是隨意一瞥,心中了然豁然開朗。
難怪寒鴉道內的敵軍要瘋狂劫殺己方斥候,為的就是遮蔽視野。
如果夏侯惇早早分兵走寒鴉道,三個營兩千人足以擊潰寒鴉道內的這支劉琦所派偏軍。
一千五百人,也就兩個營罷了。
別說兩個營,就是荊州軍五個營,也擋不住三營北軍的攻擊
官渡戰役以來,北軍有這個底氣。
夏侯惇見于禁二人神色變化,當即就說“欲穩定中原之士,唯有挫敗劉玄德銳氣。劉玄德進兵來犯,目的有二。”
“一是挑亂汝穎,亂我軍腹心;第二是為河北拖住我軍。”
夏侯惇要算政治賬和人心賬,對兩人繼續說“他以數千之眾拖累我萬余精銳,中原之士會如何看待此事所以他會不勝而勝;我軍放縱他輕易退去,也是不敗之敗。”
于禁當即點頭“元讓公所慮,仆深以為然。若不能嚴懲劉玄德,我軍退,他又來;我軍來,他又退。如此反復,我等精銳之師將疲敝難用,也會成天下笑談。”
不能順著劉備的節奏來打,劉備就三四千人。
來回反復的出入宛口,普通將軍打不過也擋不住劉備。
放任不管,劉備會步步蠶食擴大危害;如果要管,就要派高檔次的團隊過來。
如果每次過來劉備就跑了,你若不追,那劉備還敢來。
還有就是劉備退軍后,你這支高檔次團隊是留守駐防,還是后撤去河北參戰
駐防,萬余精銳被白白釘死、浪費了;撤去河北,劉備又會來宛口浪蕩。
只要算明白這個賬,在劉表插手有限的情況下,最好追著劉備往死打
不求打死劉備,哪怕己方三千人換掉劉備一千人,也夠劉備心疼大半年。
打疼劉備,己方留偏將守御宛口就可以了。
主力精銳自能投放到河北,拿下河北,天下傳檄可定,何必在意區區劉備
哪怕討論的很明白,可李典對于追擊缺乏興趣。
就是擒斬劉備,他李家的生活、地位也不會有本質改變。
他也不缺這樣的巨大功勛,比之功名,他更想自家部曲安全回家,與妻兒團聚。
蕩平群雄,天下歸于何人,都不干李家的事情。
所以說,李家有必要急匆匆去拼命
曹公的禮遇,是建立在李家部曲強盛、團結之上的。
若沒了部曲宗族,自己又算什么
自己終究跟于禁不一樣,于禁寒門出身,麾下軍隊打光了隨時可以補,于禁真沒什么好心疼的。
于禁如此,夏侯惇也是如此。
李典怠戰的心思就寫在臉上,夏侯惇、于禁見了也不生氣,行軍打仗總得有些人跟在后面押送輜重補給。
三個人出身立場不同,各自的追求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