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理來說,劉表有征討四州不臣的權力,也有直接斬殺兩千石大員的權限。
表奏四州刺史、郡縣長官也在這個權限內。
負責議事的五個人里,韓晞是統兵大將,南陽著姓出身;治中從事劉先是荊南零陵人;蔡瑁、蒯良基本上代表了襄陽和南郡;傅巽是北地郡人,是鎮南幕府的東曹掾,負責選拔、推舉郡縣長官人選的。
荊州有四個大的區域,南陽人自成一系,后漢以來人家的競爭對手是雒陽權貴與后來的汝穎士人,從沒拿正眼看過南郡人、江夏人和荊南人。
江夏出了個黃家,輝煌期太過于短暫,若不是被黨錮打崩,黃家就能帶著江夏人飛升。
后漢荊州刺史部一直設立在荊南武陵郡漢壽縣,這也是關羽十分以漢壽亭侯為傲的原因。
漢末荊南造反接連不斷,于是州部遷到繁華的江陵城,荊南四郡在本州內的影響力大跌,使得南郡影響力漸漸獨樹一幟。
于是三個長江北岸的區域士人集體鄙視、看不起荊南四郡、而荊南四郡被鄙視慣了,也開始討厭荊北士人。
所以這些年荊南四郡士人積極向朝廷靠攏,企圖擁有能與朝廷直接對話的獨立人格,徹底甩掉昔日的老大哥們。
王粲對荊州內部的事情沒什么看法,給劉表效力,只是一份工作。
對于劉表這位鄉黨故交長輩,王粲的好感有限。
帶著這些公文,王粲與堂兄王凱會合,直接去找治中從事劉先。
治中從事是兩個官職的合并,治中是荊州州府的別駕,從事是鎮南幕府的從事。
兩個官職合并在一起,方便劉先協調管理幕府和州府,也意味著幕府比州府高一級。
例如之前伊籍出任南鄉郡守前,就是鎮南幕府里的從事,與劉先是平級同僚。
王粲、王凱兄弟找到劉先時,劉先正在檢查外甥周不疑書寫的時文。
周不疑是遠近聞名的神童,劉先本想讓周不疑拜零陵郡同鄉劉巴為師,只是劉巴與劉表有仇,隱居不仕,也不愿跟劉表相關人員有什么牽扯。
這個仇跟南陽人的仇是一起滋生的,當年長沙郡守孫堅詐稱取得三公手書,以欺騙手段獲取了荊南地區的支持,要出兵討董。
武陵郡守曹演、江夏郡守劉祥都支持孫堅討董,可孫堅早年荊南平叛時被刺史王睿刁難過,也不想留王睿搞破壞。
于是孫堅率部冒充嘩變的士兵偷襲王睿,直接給逼死了。
同時又聯絡南陽郡守張咨要一起討董,張咨也在南陽士人支持下起兵響應。
于是孫堅帶著荊南、江夏聯合軍,又吞并了王睿直轄的荊州軍,浩浩蕩蕩來到南陽。
四五萬人馬糧食壓力很重,孫堅向張咨討要,張咨拒絕。
于是孫堅被糧食壓力弄的抑郁成疾,派親信四處尋訪名醫,在周邊各山祭祀山神祈求保佑。
實在撐不住了,就想把軍隊托付給張咨,邀請張咨來商議軍事。
張咨欣然而來,就見病榻之上的孫堅如灰太狼那樣掀飛被子一躍而起,當場找了個借口就推張咨到轅門殺死。
在討董大義之下,孫堅火速兼并了南陽的軍隊。
那個時候的孫堅,手里幾乎抓完了荊州各郡賬面上的軍隊
在討董大義、孫堅兇威壓迫下,各郡兵力相互掣肘下,勉強糅合成了一團
然后董卓壓力很大,讓劉表擔任荊州刺史,劉表單騎上任,同時反手就表任袁術為南陽郡守。
孫堅糅合在一起的大軍蹦了一個角,南陽大姓、豪強帶著軍隊興高采烈投奔正牌郡守袁術去了。
孫堅的大軍又要依賴南陽的糧食,這糧食立刻就出問題了。
不想死的孫堅只能投靠袁術,袁術反手給了孫堅一個豫州刺史。
至于孫堅麾下的荊州大軍,則四分五裂。
支持他的荊南郡縣長官陸續被驅逐,江夏郡守劉祥自南陽撤兵回江夏時被南陽各軍襲擊,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