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覺得張君是好人,是有德之人。”
黑熊右手指著張魯點了點,又放下手,很認真的說:“張君在漢中施行義治,山民爭相歸附。隨后破山伐廟,蕩凈種種血祭邪祀,此功甚大。除惡就是善,張君這樣的大善大德,實不該屈居于漢中一地。而是應該散播到南中、西南深山處去,這是我的一點淺薄意見,不知張君怎么看?”
“這……”
張魯聽明白了,也喜歡這些高大的帽子,可他真的不想去西南群山、南中去。
兩漢之際,南中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正經人家,誰去南中落腳?
“張君不必急著回答,且看此物。”
黑熊說著扭頭去看法正,法正起身對著在座認識或不認識的都拱拱手,才施施然取出一卷羊皮卷軸。
來到張魯桌案側旁,法正抓著卷軸緩緩鋪開地圖,介紹說:“君上在蜀中時,許多豪商前來拜謁。君上對中土之外的世界很是好奇,于是遣使訪問許多商隊,匯合這些豪商的行商路線與沿途見聞,粗略制成了這卷南國圖。”
法正指著地圖:“此處便是南中,四季如春,也四面環山。此處東南同向交州,這里是日南,這便是南海。”
隨即指頭向西:“這里也有一片大海,理應也稱之為南海,但這里西邊就是身毒國,于情理而言,可以稱之為身毒海。君上的意思是,希望能征服身毒國,改身毒海之名。”
張魯雙手捧著地圖低頭研究,勉強認出了群山符號:“可這南中群山,大司馬以西南十萬大山相稱……恐怕不是輕易能通行的。”
“人當有恒心,父死子繼,奮數世之烈,必見成功。”
黑熊看著張魯:“張君乃張氏,自該有弘揚道法、啟蒙諸夷,破滅邪祀,張我國土疆域之宏愿。此事若能成,立地上道國治民一方,也是合情合理。”
法正這時候也低聲勸說:“有十萬大山為阻隔,師君此世即便不能取身毒國,也可逍遙于南中。后世繼任天師持續向南,未嘗沒有機會。”
十萬大山是困難,但也能成功、有效隔絕與中土的聯系。
以張魯在天師道的地位……越是離開中土范圍,受到的士人道德鉗制就越少。
也就是說,越是向南發展,張天師的權威就越高,是實打實的師君。
老好人的形象,到那個時候不要也罷。
至于信眾的攻伐積極性……只要天師道內部的積功、提拔制度有效運轉,那信眾自然能保持開拓精神。
當戰爭的目標不再是財富,而是以神靈的名義,又能獲得實際統治權的話,中低層信眾、道士必然具有一定的積極性。
見張魯沉思,法正又說:“有蜀中為依靠,器械藥材源源不絕供應師君,還請師君救贖西南遺民于蒙昧之中。”
張魯緩緩點著頭,就問:“敢問大司馬,這地圖?”
“地圖不會有錯。”
黑熊口吻堅決:“我不僅參考了外邦商旅,還有王室所藏版籍。身毒國之富庶,還遠在大秦之上。此地一年三熟,其民因而懶惰。只是氣候酷熱,外人難以突然適應。”
一年三熟,人間天國不外如是。
一時間,第一次聽說的人都倒吸一口涼氣。
紛紛側目去看,結果黑熊緩緩點頭:“此事是真的,我已請托交州袁使君為我搜尋這類稻種。做不到一年三熟、四熟,能一年兩熟,也能活民無數。”
環視這群土鱉,黑熊忍不住笑了笑:“身毒國、交州之南,還有濱海之邦,其地能一年五熟。五熟,已是稻種之極限。”
(本章完)
(看完記得收藏書簽方便下次閱讀!)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