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小藍的回應慢了半拍,似乎在進行更復雜的計算和模型推演。
“這是一個復雜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問題,宋安先生。根據當前技術發展趨勢和數據推演,可能存在以下影響:”
“其一,結構性替代與創造并存。大量重復性、流程化的體力與腦力勞動崗位(如數據錄入、生產線操作、部分客服與分析)被自動化取代的風險較高。但同時,ai也將催生新的產業和職業,如ai系統維護、數據標注、算法倫理審查、以及需要與ai高度協同的新型崗位。”
“其二,技能溢價加劇與終身學習常態化。適應與利用ai的能力將成為關鍵技能。單純的知識記憶價值下降,而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復雜問題解決能力、情感互動等人類特有技能的價值將凸顯。社會對終身學習體系的需求會變得空前迫切。”
“其三,人機協作成為主流工作模式。大多數工作崗位將不是被完全取代,而是轉變為人與ai工具協同完成。善于利用ai提升工作效率和決策質量的個體和組織,將獲得顯著競爭優勢。”
小藍的回答不僅層次分明,還提到了“倫理審查”、“終身學習”等更具社會視角的概念,這讓宋安和旁邊的霍桑都微微點頭。
“很具啟發性的視角,謝謝你,小藍。”宋安結束了這次對話。
結束了與小藍富有深度的宏觀對話,宋安的興致愈發高漲。他轉向霍桑,眼中閃爍著企業家特有的、對技術應用場景的敏銳光芒:
“霍桑博士,剛才的對話已經讓我印象深刻。現在,我想更全面地看看小藍在其他感官維度和互動能力上的表現。”
霍桑欣然應允,臉上帶著研究者展示得意之作的驕傲神情:“當然,宋先生。請隨我來,我們逐一體驗。”
他們移步至一個更寬敞的多模態交互實驗室。首先體驗的是圖像識別與生成。
霍桑示意研究人員進行操作。大屏幕上瞬間投射出數百張快速閃過的、內容繁雜的圖片,從自然風光到城市街景,從微觀細胞結構到抽象藝術畫作。
“小藍,實時描述你看到的圖像流,并捕捉其中三張你認為最具‘矛盾美感’的圖片,生成與之風格融合的新圖像。”霍桑下達了指令。
幾乎是同步的,小藍平穩的語音響起,精準地描述著每一幀閃過的畫面:“……埃菲爾鐵塔夜景,燈光璀璨……顯微鏡下的神經元突觸,網狀連接……街頭涂鴉,色彩碰撞……古典油畫《蒙娜麗莎》……”
就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圖像流中,小藍突然標記并放慢了三張圖:一張是廢棄工業園里頑強生長的野花,一張是寧靜湖泊上疾馳而過的快艇劃出的波紋,一張是老人布滿皺紋的手與嬰兒稚嫩小手的特寫對比。
“檢測到符合‘矛盾美感’定義的圖像。正在分析元素與風格,進行融合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