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夢境中醒來,雒原照例又運轉《洗心決》,將夢中一閃而逝的模糊記憶抹去。而印刻下來的新“記憶”,總要在現實中驗證。
一根枯干的“掃帚”置于膝上,一夜靈氣流轉、魂力浸潤,并沒有絲毫變化。
雒原不禁苦笑一聲,當初古劍在手,就算沒有劍靈,也是一柄削鐵如泥的寶劍。可這木劍,和一根枯干的掃帚無異,打在人身上,都要怕打折了。
木劍唯一的異處,便是“似死物而有魂。”
但那微薄如絲的“魂”,要如何壯大乃至喚醒,雒原還沒找到門路,他雖有些魂門手段,但“養魂”之道卻是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
該如何喚醒劍魂這個問題,原大俠有心想去問問幻璃,卻又感覺不對味——像是為了討好新歡,去問改了嫁的前任一樣,直覺不會有什么好臉……
還好在影界中換來的“添頭”,似是點亮了一點曙光。
那“添頭”實際是一種培育靈植的秘術——將一些需要大量地元氣、生長極其緩慢的靈植,遷移扎根至靈脈上,以犧牲靈脈為代價,加速靈植的生長繁育。
看似不著邊,卻引動了靈光一閃。雒原細想來,可以嘗試結合木煉之法,將“似死物而有魂”的木劍當做是個活物,直接種到靈脈之上,或是寄生在靈植之內,以地靈脈之力間接供養。
否則,要讓一把掃帚恢復成仙劍之貌,還不知要吸收多少地精華,耗費多少光陰。
至于影市上換來的秘冊,更像是一部《神術總綱》。
雖其中沒有具體的修煉神術之法,為此還討了添頭,但實際上雒原十分滿意——秘冊言簡意賅,仿佛打開了神道之門,解了他諸多困惑。
何為神力?秘冊中開章明義,半點也不含糊——神力,就是愿力。
太初之世,大神賜予所有人實現愿望的能力,是這個世界創造之初便印刻下來的“大道鐵則”,為地宇宙之基。
愿力本不分大多寡,眾生平等、或者每個人都有無窮的神力。但人心思變,欲壑難填,神人相爭,愿力便會相互抵消,流失乃至枯竭。
大神去后,世上再無可以增刪大道鐵則的至高神。神力,成了大神留給上之饒遺產。
而上的“諸神”為了守住愿力,避免愿力流失抵消,立下了重重法度,又稱規。
承掌愿力的神人,每個都有職有位,各司其職,互不相擾。一舉一動皆需遵循規,避免無謂相爭。
對觸犯規者,則毫不容情,輕則降職去位、刑懲戒,重則剝奪籍,貶下凡塵。
而本就在凡塵中的“凡人”,心中所藏愿力稀薄,卻又諸念相侵。農人祈雨則商賈求晴,權貴欲富貴永傳而窮人盼改換日,是以愿力不能成顯,只能寄希望于修仙拜神。
凡間能掌控神力的,唯有下凡的諸神及其血脈后裔。而諸神如何將神力傳給后代,后代又要如何覺醒血脈神力,一直是各國王室的不傳之秘。
根據秘冊所載,無論上下,神力的來源主要有三。
一曰神位、或稱神格。上之人制定規之時,已將大部分愿力凝結在“神位”當中,為規運轉之基石。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位之神,則自然享受相應的神力。哪怕一介凡人,只要受封雨神之位,便自然掌控布雨之道。
二曰神器,可謂耳熟能詳。真正的神器,是凝結了大量愿力的神傳之器,也可以看做是地法則的具現。既是地法則,每件神器都獨一無二,掌控神器,便是掌控相應的地法則、不凡神力。
三曰神血,無需多言,神州上傳承百萬年的神之血裔,都是以血脈傳承先輩神力,顯現法力神通。
這三者,也代表了神力傳承的三種方式。追本溯源,上之人亦有子嗣,亦有私心。神力傳承之法,也是由愿力凝成,乃至成為地法則,不可輕易篡改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