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道家、佛門,成仙或者成佛,其目的并無二致,就是認為生命不止于此,對于亙古不變、圓滿無缺的一有著無限的追求。”
“天地萬物,由一而來,雖歷經千變萬化,最后總要重歸于一,非人力所能左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一而始,由一而終。”
“無論哪種學問,至乎武功、人生,其最高境界,都在怎樣把這個最初存在、后來隱遁不見的一找出來,有了這個一,始可重返天地未判時的完滿境界。”
“這隱遁而去的一隨著天地周游不息,流轉不停,同時存在于萬物之中,老子名之為道,釋迦稱之為佛,佛正是覺悟的意思,千變萬用,盡在其中。”
“人雖不能改變天地與道由無到有,由有至無的過程,但卻可把握有無間的空隙,超脫于有無之間。此乃修行之路的本質所在,萬變不離其宗。”
聽著宋缺的沉聲述說,無論是心中緊張的宋師道,還是邊上的李靖、宋魯,都不禁生出了一種撥開云霧始見天地的震撼之感。
一般人生于世上,其人生目標無非兩餐溫飽、娶妻生子,有野心者則富貴榮華,至于治世安邦,成不世功業者,已是人生的極致。
可是“天刀”宋缺顯然更進一步,將目標擺在勘破天地宇宙從來無人敢想的奧秘上,對此有著極其深入的研究,成功把握到一種玄之又玄、關乎天地之秘的至理。
“正所謂心止神行,超乎物外,唯有心靈得到超脫,方有抵達彼岸理想境地的可能。”宋缺緩緩解說,深有感觸地評價道
“劍典以靜、寂、虛、無為根本要旨,講究至靜至極,主攻看破與圓滿兩大方面,最終抵達守一與無極的武學至境,在一個輪回般的圓中完成生命的升華。”
“其中最關鍵的劍心通明之境,在劍術上,既是要看破敵人,亦是看破自己,無有遺漏,圓通自在;在修行上,則是看破生命和所有事物的假象,直抵真如。”
“靜齋傳人之所以有著入世歷練的傳統,便是因為想要看破生命的虛假一面,首先需要對生命擁有深刻的體悟見解,才能領會到劍心通明的真正本質,與我的得刀后而忘刀頗有些相似之處。”
“對于修劍典達到至境的靜齋傳人,人生對她們來說只是春夢秋云,任何事物由始至盛,由盛至衰,由衰至死,乃大自然的節奏和步伐,是自然的本質,也是所有生命的本質,不會引起任何掛懷。”
“作為佛門首創以劍道修天道的奇書,看過了慈航劍典,令我得到很大的啟示,當刀道臻達極致,也該是超越生死,尋得真一,悟出無極,臻至成仙成佛的境界。”
“不過,我本人的刀道跟劍典其實有著根本的不同,因為我并不著意于生死的超越,只是全力在刀道上摸索和邁進,并非以刀道修天道,而是以天道養刀道。”
“在真正看過了劍典的精義后,我始明白得刀忘刀之后更進一步的道路,確認自己走的是與劍典看破虛假相反的另一面在有缺的世界中,體會到有缺的相對圓滿之處。”
宋缺的語調漸緩,略顯低沉,有感而發地說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正如我當初立下舍刀之外,再無外物的志向,其實亦是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非表面上看上去那樣瀟灑。”
“世人誰的心中沒有負擔痛苦,即使最堅強樂觀的人,也會為過往某些行為追悔不已,更希望歷史可以重新改演,予他另一個改過的機會,可惜這是永不可能實現的,人生就是如此,時間是絕對的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