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雖未動,劍意已充塞于天地之間,將方圓百丈化為了無形的精神鋒芒,每一寸空間都似乎存在著虛幻的劍影,消失又出現,存在卻又不存在,仿佛綿延一片的幽靈海洋,有數不盡的劍靈正在游動。
無論是范圍還是強度,都明顯勝過了不久前大展神威的舍利佛界,劍意極速穿梭著,斬滅了禪唱佛誦傳出后的靈性,令佛陀虛影散發出的金光照射區域不住崩塌潰滅,不斷向內退縮。
短短的時間內,趙青自然不可能在精神力的量上質上出現明顯的提升,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主動還是體悟到了對方佛域的部分奧秘,在劍意的運用上有著一定的新進展。
然而,她此時施展出來的劍意領域,其主旨卻并非圓覺經之類的佛典,而是出自于月前遇上的大儒王通,從他手頭上獲得的儒家修行之法,“至誠”與“盡性”之道。
中庸有言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正所謂“誠意功夫不間斷,天道真機自然感應”,儒門的修行功夫其實很簡單,主要就修一個誠意。因為“誠”正是天道的本質,誠意功夫久了,自然天人感應,時到自知。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
圣人至誠,其道博厚而高明,博厚可以配地,高明可以配天,“知天命、致中和、成己成物、止于至善”,最終與天地并立為三,便是儒門修行的巔峰。
以“至誠之道”凝聚博厚高明的精神力場,壓制敵人的精神活性,便是儒門最為獨特的修行手段,跟佛陀舍利壓制元氣活性的特效頗有相似之處,但又不盡相同。
或許心靈境界不及舍利中的佛性,但靠著對天地的深入感應,對修行的“至誠”,趙青的劍意威力也隨之有了巨大的增幅與變化,足以與其站在一個相等的位置上,展開一場精神上的激烈交鋒。
同時,感應到舍利佛性中自然而然定住周圍環境的“智慧之光”,她也明曉了大道無形的真諦,用念而無念,自“坐忘七階”中的“泰定”之境更進一步,臻至“得道”形神合同為一的領域。
由此可見,在修行的過程中,儒釋道三教確實可以互相啟發,帶來特殊的效果。
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