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西漢元朔二年,武帝派衛青領軍出擊匈奴,收復了河套以南的廣闊土地,并于陰山以南的河谷區,設置朔方郡。后又遣人于陰山南麓興建長城,筑朔方郡治及轄下十縣。
自此朔方成為長安正北的邊防重鎮,又于大河支流無定河流經長城的位置,建立雞鹿塞,成為整個區域最重要的軍事據點。
若被攻破,外敵可長驅直下,兵鋒指向關中,其情況等于幽州之于洛陽。故此朔方長期駐重兵,鎮之以猛將。
然而,自從隋末梁師都占據朔方郡造反,依附東突厥之后,這處重要的邊塞關隘基本上就失去了作用,且由于梁師都本身有突厥血統,為趙德言暗地里的師弟;
一旦其人肯放開長城守備,讓突厥狼騎入境,而突厥人也有著超出劫掠的野心的話,其情況還要嚴重得多,對過往的中原王朝來說,簡直是亡國的危機。
正是因為如此,在邊關遍布防守漏洞的情況下,趙青表明了她主動出擊,以最快速度奪回長城控制權的態度,于突厥人大軍抵達之前堵住朔方這個缺點,從而減少關中軍民的損失。
除了分出一半兵力進軍云中、五原,以拿下那邊割據的劉武周外,剩余的五萬遠征軍,則全程奔襲向著朔方城而來,旨在先破梁師都,再背倚長城,于無定河流城與突厥大軍正式交鋒。
由于生產了不少發動機代替畜力的原故,行軍輜重的效率大幅提高,所耗糧草明顯減少,前鋒推進的速度相當驚人,不到半個月就進入了朔方郡的范圍,在遭遇戰中擊潰了梁師都的守軍。
雞鹿塞及附近紅石峽段的長城區域,顯然主要是靠著地利對外防守,對內并不太大的優勢,在雙方兵力不相上下,又有著技術碾壓的情況下,在突厥大軍南下至此的數日前,這片地域終于被成功收復;
梁師都則率領只余兩三成的殘軍,敗退到了位于無定河和毛烏素沙漠邊緣的統萬古城,憑借著堅城和復雜地貌氣象防守反擊,勉強等到了多達八萬人的第一批突厥援軍,形成了對峙的狀態。
在一條由紅石構成,朝上高聳,環列如屏,又中有裂口的山障處,無定河從十多丈寬的斷澗流過去,東西懸崖對峙,險峻雄奇,非常壯觀。
長城從東北無限遠處攀山越嶺而來,連接崖斷處的東邊,再從西崖繼續行程,延至視野外看不見的遠處,倍添雞鹿塞的威勢,令見者無不嘆為觀止。
紅峽映日,耀目生輝。
兩萬多名駐扎在雞鹿塞內外區域的遠征軍,除了小半在警戒著突厥人隨時可能發動的襲擊外,倒有一大半人正使用著各類近期經過改造后的挖掘工具,忙于為整片紅石峽防區疏通車道。
在這片同時存在著莽原、沙漠、峽谷、平川,千溝萬壑的地域內,若要將新式戰車和各種車輛投入到作戰之中,遠比一般的情況困難得多,需要解決大量問題,且靈活機動性明顯被突厥騎兵所壓制。
不得不說,突厥人率先出動,把安國軍隊擋在了地形平坦易于沖鋒的草原之外,從而避免了跟殺戮武器的正面對抗,確是一件極高明的戰略,很大程度抹平了對方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