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在意我無事編寫的那些雜書范蠡心中若有所思,但并不想在此提及這些小事,于是轉移話題道
“子居,田氏之所為,實乃篡國奪位之舉,就算吾師、促成了這么一個機會,你也沒必要摻和其中吧”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是昔年汝師所作歌句,如今在楚地廣為流傳。”陽子居微笑著回道“齊國公室與田氏之間的沖突,可沒那么容易污染到我的心境。”
“實話說,在我個人看來,姜齊自太公望之后,便均是庸庸碌碌之輩,就算是那開創霸業的齊桓公,真正的功績亦是寥寥,絕對比不上直接讓管仲來擔任齊國國君的大治。”
“如果臣子的賢德勝于君主,頒行的新政好過舊政,前者將后者取而代之,跟古時的禪讓其實區別不大,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呢”
“慎言慎言你似乎有點太激進了。”范蠡下意識地看了一眼四周,誠心提醒道。
“懷疑平庸之君的作用仍勝過賢能之臣的,那不過是國家的體制與當前環境出了問題,不復上古時期的純樸善良,需要一個象征性的君主才能穩定人生。”
陽子居款款而談“然而,你捫心自問,從遠處來講,周公之于成王,從近處來講,趙盾之于靈公,在這些能臣掌執國政之時,國家治理的情況,難道比君主執政時要來得差嗎”
“更進一步細究,數年之前越王勾踐侍奉于吳,越國政事由汝友文種掌執之際,越國的民眾,也照樣過得好好的,跟勾踐回國后其實區別不大。”
“有王無王、有君無君,兩者之間,必然可通過某種方式達成一致,讓絕大多數的中低層民眾,在平穩安康的生活中,感受不到其中的差異”
“神農不貪天下,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自貴於人,天下共尊之。”沉思片刻,范蠡眨眨眼睛,回復道“今之王公侯伯,德行漸衰,自恃尊貴而凌虐于民,取而代之,亦正道也。”
“看來,關于田氏代齊之事,你已經幫他們想好了各種正當的理由,連我都差點被說服了子居,你下次跟我開玩笑、練習辯論之術前,還是先提示下吧。”
當范蠡笑呵呵地終結了這個話題,兩人默契地沒有互相表露他們心中對君臣之道真實的看法,而是遙遙點了點溪流中的酒爵,令其分裂成了兩個,開始飲用起來。
雖然話是這么說的,但事實上,陽子居個人的觀點,卻遠比他對范蠡今日所言還要激進得多,不過,觀點是觀點,行動是行動,在沒有掌握足以顛覆天下的力量之前,陽子居在外人面前,反而傾向于保守的態度。
“人間政事,與天地政令何其相似也。卻不知,子居在御六氣之變的修行上,是否有著與先前理論相對應的獨特見解”又過了一會兒工夫,范蠡像是想到了什么,忽然好奇地問道。
跟完全避世隱居的亢倉子一脈不同,同為老子門下,辛文子卻抱著視情況而在入世出世中變易的態度,開創了將治國理政之道化入修行的新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