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以6臺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進行姿態控制和推進,在極高的迎角下具有最佳的氣動特性,理論上具有理想的質量分布,使導彈具有出色的終端敏捷性,并能實現從飛機上向任何方向發射。
在m軍最初的構想中,該導彈的數據能夠達到7馬赫的高速,且能夠承受60g250g的加速度,可在空中接受末端引導,向任何方向轉向,而在四十多年的技術進步之后,它的各項指標至少提升了50。
當然,這是在大幅犧牲射程的前提下達到的,而且造價也極高,否則不可能跟同時代的其他空空導彈有著如此巨大的差距。
如今,12馬赫、360g過載的離譜數據,讓這款透鏡狀空對空防御導彈,成為了針對高超音速目標突防的神器,盡管裝藥量不算大,但炸飛襲來的龍鱗,切斷趙青的遠程操控,并不成問題。
但唯一的麻煩是,它們面對的是上百片龍鱗的飽和式打擊,而自身的數量卻相當有限——至少在剛反應過來的極短時間內,根本無力發射第二輪的pyeacket,僅能覆蓋部分區域的防空。
導彈如同流星般劃破夜空,疾速飛向那些逼近的光點,它們在空中綻放出耀眼的火花,成功攔截了一部分龍鱗飛劍,但更多的龍鱗卻如同鬼魅般穿過了這一道防線,繼續向著戰機群沖去。
眼看著機群即將陷入絕境,中隊長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棄卒保帥,打算讓數架臺風戰機擋在機群前面,并由居中的b52武庫機發射一枚新的“核獵鷹”導彈,試圖摧毀剩余的飛劍群。
所謂“核獵鷹”,指的是aim26a“核獵鷹”空空導彈,其戰斗部為一顆54型核彈頭,當量為250噸tnt,射程僅8千米。
這種威力較低的核導彈在高空中爆炸,并不會殺傷到下方的群眾,看上去頗具安全性,但畢竟有著常規空空導彈成千上萬倍的威力,足以讓戰機輕易越代擊殺對手,甚至摧毀大片機群。
它本是這支部隊用來對付趙青的殺手锏之一,但在如此急迫、轉眼間即將團滅之際,自然被發射了出來,且為免被龍鱗提前擊中損壞失效,剛飛出了兩三百米,就當場引爆。
熾熱的核火球瞬間膨脹開來,猶如一朵盛開的紅花,將周圍的天空染成了赤紅色,火球吞沒了一架最近的臺風戰機,將其完全汽化,不留半點痕跡。
目睹這一幕的飛行員們瞬間被強光致盲,眼前一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清。在巨量的熱輻射下,稍遠一些的戰機,其鋁合金蒙皮迅速起火燃燒,油箱也因高溫而殉爆。
沖擊波以驚人的速度向四周擴散,狂風肆虐著,將一架架臺風戰機吹得搖搖欲墜。上升的熱對流逐漸形成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它像是一個巨大的黑色怪物,吞噬著周圍的一切。
核爆炸釋放出的電磁脈沖更是讓戰機群的雷達系統紛紛失效、通訊中斷。機群失去了彼此的聯系,變得孤立無援,原本緊密的編隊瞬間變得支離破碎,戰機們如同無頭蒼蠅般在空中亂飛。
一部分在混亂中因陷入了尾旋失速而墜落,一部分則被龍鱗被炸碎的殘渣擊中,機身嚴重受創,在空中搖搖欲墜,冒著濃煙,艱難地維持著飛行,尚保存戰力的僅是少數。
而讓這支中隊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數十千米外的另一個方向,大批滿載著武器的f15已然入場,伴隨著幾輪aim120的齊射,分散繞開,朝著機群的后方包抄而至。
或許在殘余電磁干擾的籠罩下,這些導彈多半打不準目標,命中率大打折扣,但毫發無損的一群重型戰斗機對上一群混亂無指揮的中型戰斗機,縱然后者的裝備似乎更加先進,無疑也處于極大的劣勢,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