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之間,已透露出了共濟會掌握了前蘇聯研發出的、連俄羅斯都不知道的絕密科技。
“你的問題很有深度。”
艦長海伯利安轉過身,目光深邃地望向大副:“確實,可控核聚變被視為未來能源的終極形態,其清潔、高效、幾乎無限的能量供應潛力令人向往,但現實總是比理想更為復雜。”
他緩緩踱步至一旁的戰術沙盤前,手指輕輕劃過代表“拉斐爾號”的模型。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雖然前蘇聯在核聚變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真正將這項技術應用于實際,尤其是像我們這樣高度集成的軍事裝備上,還面臨著諸多難以逾越的障礙。”
“實際上,目前理論上可以制造出的氘氚聚變托卡馬克裝置,其能量密度與成本效益比,在現階段仍無法與我們使用的最先進核裂變引擎相媲美。”
艦長進一步解釋道:“再者,核聚變技術的小型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目前的技術水平下,一個能夠產生足夠推力的托卡馬克裝置,其體積和重量都遠超想象。”
“它至少也有40萬噸重,相當于十二艘滿載的"拉斐爾號"。這對于一艘需要靈活機動、快速響應的空天母艦來說,無疑是不可接受的。”
大副聞言,臉上露出了驚訝的表情:“40萬噸?我還一直以為通過技術創新,可以將托卡馬克裝置做到幾百噸以內呢?外界關于托卡馬克裝置的研究報道,似乎并沒有提及如此龐大的規模。”
聽得此言,艦長搖了搖頭:“那些報道往往只展示了研究成果的一面,而忽略了背后的復雜性和挑戰。過于追求小型化,正是許多團隊在可控核聚變領域遭遇挫折的根源所在。”
“前蘇聯之所以不惜斥以巨資,選擇建設一整座城市來研究制造托卡馬克裝置,反應堆的總重量以百萬噸計,就是因為他們深刻認識到,托卡馬克建得越大,就越有可能接近成功的邊緣。”
“這是因為大型裝置能夠提供更穩定的磁場環境、更有效的冷卻系統以及更多的空間來進行復雜的實驗調整,同時,功率越大的核反應堆,性價比也越高。”
“實際上,3億千瓦的聚變堆真能小型化,蘇聯就算處于解體的前夜,也可以靠著它啟動超級激光武器迅速滅了m國,立即重振旗鼓,成為這顆星球上的唯一霸主。”
“在第一步——實現穩定可控的核聚變反應——都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就談論小型化與商業化,無異于空中樓閣。如果人類一開始就試圖制造米粒大小的蒸汽機,那么工業革命或許永遠不會到來。”
“那么,如果我們真的裝備了那些所謂的小型化托卡馬克聚變堆,情況又會如何?”大副李維斯繼續追問,似乎覺得核聚變的潛力不止于此,想要了解更多。
艦長再次解釋道:“即便那些小型化的聚變堆真的被制造出來,并且實現了q值大于1,按照它們不過幾百兆瓦的設計功率,甚至還不到我們核裂變反應堆輸出功率的一半,又能頂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