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合理的推斷是,龍族文明是通過某種未知的先進煉金工藝,從巖漿中大量分離析出了這些金屬——先前的尼伯龍根底層夢境中,被提及的“地幔鉆井”技術,多半便是其中的重點。
既然龍族文明已經提前驗證了技術的可行性,并證明了該方法較傳統采礦工藝有著一定的優勢,且從煉金術跟自己對修行理解的兼容性上看,無疑可以作為一種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推衍之后,趙青雖未還原出該技術的真實面貌,但綜合她對相關科學理論與真氣運用的見解,卻似乎初步鉆研出了另一種頗為巧妙的巖漿采礦工藝,理論上有著極為廣闊的前景。
那就是依自然變化之理,通過模擬出巖漿成礦的各個過程,在將其加速之后,在指定位置生出高品位礦床,從而可以直接開采冶煉,而這一系列技術的關鍵,其實正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氣泡。
它基于對地幔巖漿中復雜物理化學過程的深刻理,名為“地幔巖漿微納米氣泡礦物提煉技術”(mantlemagamianobubblemeralextrateology,mmmbmet)。
“這項技術的核心,在于利用真氣操控并模擬巖漿中氣泡的形成與運動,通過深入地幔軟流層的超長高強度管道,將特殊性質的真氣輸入其中,使之成為攜帶、富集各類礦物質的天然載體。”
“自然條件下,低階真氣在注入水中后并不會溶解,而是會形成無數幾十納米至幾百微米的小泡,由于它們的尺寸極小,具有極高的比表面積,能夠極大地增加與巖漿中礦物質的接觸面積。”
“真氣小泡在上升過程中,通過表面張力最小化原理,不斷合并形成更大的氣泡,同時吸附周圍的高密度硫化物熔體小液滴,并利用氣泡浮力上浮,加速巖漿中硫化礦物被帶到地表的過程。”
“散逸的寒性真氣具有自發形成氣場的效應,并會主動游向它們所未經過的熾熱區域,在地幔熱點附近復雜多變的湍流對流環境中,通過相關計算優化路徑,少量氣泡便可覆蓋大片巖漿的體積。”
“巖漿演化過程中的液相不混溶現象,使得富含成礦金屬元素的氣相組分從熔體相中分離出來,并被真氣小泡捕獲。真氣本身成分在高溫高壓的穩定性,在此期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同時,巖漿中的水分與硫化液滴也會發生復雜的水巖反應,導致礦物質的活化與萃取。”
“特別是在應力場的動態變化區域,如斷裂裂隙交會處,巖漿的強烈沸騰和角礫巖化過程加速了礦物的溶解與再沉淀,使得氣泡攜帶的礦物顆粒進一步富集,形成易于提取的礦物團塊。”
她在心中暗暗思索:“只需再添加一些控制氣場的煉金矩陣,理論上,原本需要上百萬年甚至更久才能形成的礦床,在短短的數月甚至幾周之內就能初見成效,且礦的品位可以達到極高的水平。”
或許,它在初期建設所需投入的成本很高,但到了后面,就會變得跟自來水廠一樣便捷,只要不斷注入氣泡,就可以在出口處獲取與真氣類型相關的各種指定礦物,幾乎沒有多余的動作。
總的來看,似乎“地、火、風、水”各方面均有涉及,假若龍族文明的巖漿開礦技術與之大同小異的話,也算是集四大元素于一體的巔峰煉金之作了!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