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對初步熔化的礦石進行塑形,剝離多余部分,或進行深入雕琢、刻劃符文。
艦體移動時拖曳出的尾跡,霞光般的淬煉余暉,在真空中交織成一片片短暫存在的、炫彩熠熠的霞光云靄,跟更遠景的大氣層高處被巨大天體掃過激起的淺橙色氣輝彼此相融,仿佛增添了一抹幻境般的色彩。
被熔化的巖礦并未飄散,而是在無形陰陽氣場的引導與控制下,被緩緩拉伸、延展、鍛壓,逐漸勾勒出一個略顯朦朧的薄壁圓筒雛形:長約九千米,直徑超一千八百米。
這正是奧尼爾圓筒的初期形態,旨在最終成為一個巨大、自給自足的人造世界,通過繞中軸旋轉以模擬重力,內壁將鋪就土壤、承載山川河流、構建城市與田野,成為數十萬人自給自足、邁入星海時代的新家園。
當然,此刻它僅是一個被烈焰勾勒出的、空洞的陶瓷骨架,遠未達到可居住的狀態。
以4179號小行星的物料儲備,打造百來個這樣的圓筒,可以說不在話下。
不過,根據趙青和施夷光的規劃,既然已經成了如此橢圓的軌道,偏心率驚人,那么保留它的大部分質量,充當太空電梯般的作用,和動量交換繩配合,輸送人員物資,或許更為合適,起碼能節省七成的燃料。
超過數十萬具閃爍著淡金色光澤的劍丹化形傀儡——被稱為“小金人”——構成了施工的主力。
它們不知疲倦,在星體表面、艦船內外、以及建設中的巨構之間沉默而高效地忙碌,協調著這龐雜的工程體系。
其間亦可見少數身著輕型防護服的工程師和科學家代表,他們在觀光舟或氣場的庇護下,或在安全平臺上記錄數據,或在小范圍內進行著實地考察,臉上交織著震撼、敬畏與難以消化的困惑。
“喬治!你還記得三個月前,nasa監測到這顆小行星時發布的預警嗎?‘潛在滅絕級威脅’、‘千年一遇的撞擊風險’……可現在呢?它竟成了被拴在院子里的大象。”
一位頭發花白的歐洲科學家,正通過安全索固定著自己,對身旁的m國同行低語,聲音帶著一絲顫抖,不知是源于恐懼還是興奮。
旁邊的m國同行喬治苦笑一聲,調整了一下頭盔內的麥克風:“伙計,現在爭論這個沒用。五~角~大樓的秘密聽證會開了十七次,最后發布的聲明還是‘未知自然引力異常’。你看那邊——”
他抬手示意不遠處幾個正在調試光譜儀的東方面孔,“他們國家的科學院發了篇論文,標題是《論近地小天體軌道演化的新范式》,通篇公式,一個字沒提‘捕獲’或者‘人為’。”
另一名俄~羅~斯工程師,亦面色復雜地凝視著那正在被“剝皮抽筋”的星體,喃喃回應:
“還記得華盛~頓郵報的那篇文章嗎?哦,說這是‘史無前例的、不負責任的、將全人類置于未知風險的超級恐怖行為’……”
“但私下里,每個有能力的機構都拼命想把自己的人塞進這次的‘參觀學習’名單。看那邊,連印~度都派出了團隊……誰能拒絕親手觸摸‘末日’,并把它變成‘家園’的機會?”
“盡管這個家園的軌道……實在令人寢食難安。”
“恐懼與貪婪,一如既往。”
喬治輕嘆,“無數人一邊驚恐指責‘差點就撞上了!’、‘毀滅性的疏忽!’,一邊開始稱她為‘那個掌控了戰神(圖塔蒂斯)的女人’……既怕她下一步想捕獲什么,又無比渴望這種力量。”
“看看那些‘小金人’的效率,看看那初具雛形的奧尼爾圓筒…這技術飛躍,足以讓任何國~家愿意冒巨大風險與之接觸。”
附近,一位中~國籍的工程師正用流利的英語向同行介紹:“……對,能量引導是關鍵。他們似乎能直接利用恒星星光或某種……我們尚未理解的場進行物質相變。就像是……古老的煉金術被提升到了星際尺度。”
“煉金術?我更愿意稱之為……基于深層物理規律的工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