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后,另一艘裝載金屬的飛碟就可以接替返回。
兩者相互輪流,可以最大化地提高資源利用率。
這樣一來,省掉了購買太空基地組裝設備的費用,借此大幅度降低成本,還有機會拓展綜合效益。
按照這個方案實施,加上人工成本、能源成本,以及附屬設施、生活物資損耗,3年內總投入不會超過550億幣。
至于維修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地星總署對賣出的產品,承諾3年保質期內免費維修保養。
同時還會派出1名技術人員、2臺維修機器人隨碟往返,確保飛碟安全運行、一體機有效運轉,等于又免費了3年本土維修員的培訓機會。
3年內,不用負擔技術人員工資,僅需按標準給予額外津貼補助就行。
在此基礎上,經濟學家經過周密計算,提出了更加科學合理的賺錢路徑。
前提條件是優惠政策,除了上述內容,地星總署還承諾,50年內對所有礦產實行免稅,按照星際經貿價格的7成以上比例包購。
這個潛臺詞就是,挖到任何寶藏就是賺到,不需要考慮納稅、銷售等問題,沒有后顧之憂。
更深深層次的意思就是,鼓勵全星動員全星探礦,開啟太陽系冒險新時代。
有了這個前提條件,以前3年為例,接下來可以算出投資收益。
為了通俗易懂,經濟學家用簡單方法進行了描述
10套采礦一體機,利用外星科技簡裝版探測儀器,不借助鉆探設備情況下,都可以比較清晰地分析出地下30米內的金屬大致含量,避免了盲目開采的風險。
在此期間,平均每套設備,只要挖掘到相當于25噸黃金的價值礦產,就可以收回全部成本,多出部分的就是暴利。
有人會提出疑問,每套設備照此分攤,每天平均要開采到25公斤黃金,才能滿足要求。
答案很簡單,說明書上標注的非常清楚,按照地星黃金分布含量,每套設備平均每天工作時,就能夠提煉出價值055公斤黃金的礦產品,實現贏利應該不成問題。
火星的兩極,永久地被固態二氧化碳干冰覆蓋著。
這個冰罩的結構是層疊式的,它是由冰層與變化著的二氧化碳層輪流疊加而成。
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華,留下剩余的冰水層。
如果用設備分離出來的銅、鐵、鋁等普通金屬,冶煉加工成型后,在南北兩極附近環形山避風處修建太空基地,就可以解決生活循環用水與大規模開采兩大難題,使挖掘效率與總量不斷提升。
同時,建成的堅固基地,未來還可以拓展成旅游觀光、太空探險、租賃開礦等系列有償服務項目,帶來更加龐大、持久的附加物質財富。
可以說,目前火星是地星從事太空發掘活動的最佳選擇。
建設好基站,就是探索更遠距離星空的依托,具備不可替代的現實作用。
地星歷,2112年,將注定成為地星人類真正發掘太空資源的。
從某種意義上看,算是地星正式進入太空的啟航元年。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