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條坑邊緣,遙望底部,只見上千名礦工,已經改行當起了建筑工人。
在技術人員的指揮下,進行分工合作快速施工。
一部分工人,負責運送就
地取材冶煉的鋼鐵合金、壓制成型的沙石磚塊等建筑物資。
一部分工人,負責外墻合金隔板組裝固定。
一部分工人,負責結扎支架鋼筋。
一部分工人,負責操控小型機械臂,抓取重達百公斤以上的成型磚,套上固定好的鋼筋支架,各司其職不停工作。
無數機器人在旁邊協助,有些專干簡單的重力活,有些專司檢測工作
在遙控指揮下,有條不紊地進行。
有了固定的建筑標準,有了精準的儀器測量,有了及時糾正的警示裝置,從未從事過建筑行當的礦工們,也能輕松應付。
內墻,已經修建到離地30米高處。
中間,分隔出無數大格子,部分鋪上了蓋板。
從沒有封口的往下看,直達地底無隔板,估計是用于生產或生活廢棄物排放。
牧良2人,跑進附近的臨時指揮室,請工作人員打開全息模型圖,聽完講解后,終于有了大致的了解。
根據介紹,這是一處,充分利用火星資源的太空基地。
北段崖壁,地處新火山形成區邊緣。
地下2公里,就可以貫通正在緩慢上涌的巖漿,為整個基地持續的保溫地熱。
根據預測,新火山將于千年后噴發,安全根本不成問題。
南段崖壁,已有驚喜發現。
一處較大的地下水源被探明,能夠為3000人10年的循環用水,為太空基地解決了最大的難題。
建成后,整個基地頂端,全部是間隔的環形玻璃罩。
里面,將大量種植果樹、蔬菜,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同時,還會嘗試在室外種植耐嚴寒植物,檢驗這個寒冷星球植物生存的底線。
盡最大努力,促進生態循環,改善居住條件。
2個緊盯模型立體圖,著實驚嘆于地星總署的大手筆。
即使是受限的生機,也足以證明外星科技的強大力量。
如果有一天,耐寒耐旱植物,頑強生長在火星的土地上,進而改變空氣含量,推動氣候變化,增厚稀薄大氣層,逐漸形成溫室效應。
再通過人工干預地殼運動,運送大量海水孕育生物,最后重建火星生態架構,那將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啊。
這是工作人員,給出的終極幻想。
雖說實施起來困難重重,但至少在理論上,能夠站住腳,并不排除它成為現實的可能性。
想起地星人類探測太陽系的艱難困苦,征服荒蕪星球的挫折無奈,牧良心里很不是滋味。
科技代表實力,實力等于能力,能力等同權力。
殘酷的自然法則,決定了生物圈的食物鏈條,站在頂端的動植物,可以傲視種群。
殘酷的星際資源爭奪,決定了科技文明的進步節奏。
實力超群的文明國度,同樣能夠雄霸宇宙。,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