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良以最快速度,取出事先準備的牽引線圈,固定在木筏前端最結實的木樁上。
線頭套上一支精心打造的骨箭,喚來戰斗機器人,拉滿木弓獸筯弦,將骨箭射進崖壁間的一棵蒼勁虬枝里,總算止住了木筏后退的勢頭。
牧良生怕骨箭、虬枝受不住大力,小心地轉動木輪,一點點收縮牽引線,帶動木筏緩慢近前,直到貼近石壁。
接過子書銀月遞給的2個卡環,將牽引線加固在巖石壁上,防止意外松脫。
虬枝旁邊,剛好有一個天然凹陷,大約5米寬深,可暫作容身之地。
正值晚間漲潮,木筏最高點,距離洞穴只有2米,稍微借力就能攀扯上去。
按照計劃,在情況未明朗之前,兩人不打算將特殊物資搬進去,萬一碰上官兵搜查,想逃跑都來不及。
兩人好好休整了一會,等到體力恢復如初,已經是晚上11點多了。
叮囑了注意事項,牧良留下戰斗機器人保護子書銀月,換上剪掉衣領的灰色衣褲,獨自一人爬上了崖壁,打算夜探周圍具體情況。
根據衛星的定位圖像,這段懸崖離中大陸北端,只有150多公里。
東北30公里處有個城鎮,那里應該有自己需要的東西。
打開腕表,確定好方向,牧良展開輕功,龍騰虎躍般快速穿行林間,翻山越嶺直插目的地。
中途,碰上晚間覓食的兇獸,立即施展精神磁場壓迫,逼退對方繼續前行。
晚上25點(自轉增加1小時),趕到了這個中大陸小城。
小城高達10米,城墻青石鋪就。
左右看上去,大約長1.5公里,是方圓200公里內唯一的城池。
牧良注意到,這面城墻的紅銅大門已經關閉,小門依舊開放,不時有商旅行人進出。
從城池上空的光線對比,應該還有燈火在亮。
城門之上,有一巨大鐵制牌匾,上面鐫刻著兩個象形字,非常類似華夏小篆:“海角”。
秦代小篆母書《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等書文,他在網絡上查閱過相關資料,有些印象,具體字義需要揣測對照。
莫非就是“海角”城,他心里嘀咕了一句,抬頭向上凝視。
有巡邏士兵,槍挑燈籠在來回走動,不時俯視城墻下方的動靜。
悄然靠近城門,偶見燈光照射進城門洞,與里面的油燈混合,映照著昏昏欲睡的十幾名士兵,以及坐在桌邊收費的兩名賬房先生。
這些士兵身高體闊結實有力,頭發膚色,五官體形與漁民長相一致。
身穿紅色制服,外套锃亮鐵甲衣,身旁放著一桿3米長槍,尖端裝有勾刺砍三連接利器,是戈、刀和矛的合體。
比華夏古代兵器戰戟,還多出一重功能。
牧良稍微比較了一下,發現這桿兵器粗而重,在3倍重力環境中,要想揮舞殺敵,需要的力量應該很大。
從側面可推斷出,這些士兵肯定身強力壯,戰力超出地星冷兵器時代。
忍住上前試試的沖動,牧良轉身離開青石板路,避開殘月光輝,隱身于高大樹木短葉之下,向郊外的農舍穿行。
在一家小莊園里,壓制住高大獒犬的吠叫,取了一頂斗笠、一個藤簍、一雙小號布鞋,迅速離開了此地,重新返回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