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閉目養神,待到大家見禮完畢,輕咳一聲,提起精氣神緩緩說道:
“今日新來兩位學生,既讀初學又進小學,當是你們老生的學弟學妹,空余時間應不吝指點,相互扶持,克己復禮,結下同窗之誼,方為正統。知否?”
“是,先生。”眾人齊聲應和。
“如此甚好。翻開《釋地》第三篇,接續學習草木之本。”
老先生一反常態,完全沒了上午的倦怠:
“良木青草,皆由地生,澤被萬里,為生靈所用。對此各人暢談本心見解,不必拘泥。”
一名女生起身,發表自己的見解,“萬物土養土生土長,形異而質同,比如樅,松葉柏身;比如檜,柏葉松身。”
“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
一名男生,同樣用文縐縐的句子,闡釋不同的理解。
“釋草,釋木,無處幾乎實與形,你2人各有見地,相較之下,壬路之解寓意略高,大家有言繼續表達。”
老先生及時點評,重在鼓勵,不挫其志。
……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引申個人意愿,道破自然科學,重歸世界本源。
與高等文明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建生態平衡環境,殊途同歸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樸素的哲理,唯心的觀念,一旦恰到好處地結合,足可撼動奧秘,甚至改天換地。
牧良雖然也有理解,但不敢班門弄斧。
最后輪到自己2人時,做一簡單表述,并不太過張揚。
子書銀月對古文研究較有心得,依靠的卻是程序翻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說起來不痛不癢,平淡無奇。
老先生間或插言,聽到好的闡述,或者未曾聽聞之新意,都會及時評價幾句,讓學生始終保持聆聽狀態。
待大家說完,他綜合匯總點明要害,分析鞭辟入里,利用情境代入,再次激發學生思考潛力,打開多維思路,撞出思想火花。
“客居異鄉,專心教學,啟蒙開智,方法先進,真是令人敬仰的好先生。”
牧良不清楚,這種教學方式手段,是否成為了統一的標準,或者是先生獨創模式。
心里默默思考這個問題,對先生的身世來歷,充滿了興趣,決心有機會好好旁敲側擊,了解一下背后的故事。
一堂課上完。
老先生略感疲憊,自行上樓休息一會,同時指定一名學姐,給牧良2人講解一下《釋天》要義。
于是,3人湊近一起,在學堂外的一棵椰樹下交流討論,直到半小時后上課鑼響才停止。
最后一堂課,是算術。
老先生說個具體事情,再讓大家用細碳筆,在非常粗糙的發黃紙張上,進行各自的演算或推定。
實用性非常強,一旦掌握,就能用于實踐。
至于計算公式,加減乘除是最主要的工具,復雜一點的算起來很是麻煩,遠不如方程式來的簡單。
兩人對視一眼,不約而同地猜到了對方的想法。
不敢公開用x、y代替計算,只能先通過心算得出結果,再反推回去理清算法過程,實在有些畫蛇添足。
得出結果后,兩人也不起身交卷,而是等待部分人上交之后,跟著一起交了卷子。
老先生略看每人的計算過程與結果,就能判斷出是否偷眼抄襲。
對個別耍滑頭的差生,進行重點盯防,發現不對勁,就會用戒尺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