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無話,第二日清晨,子旬起來之后,吃了一下有辛氏的廚房餐飯,然后看著有辛氏的人正在忙碌開墾和放牧,目光灼灼幾分。
這些地方正在忙芋頭的種植,要說這個時代粟也是奢侈品,再沼澤邊緣最多的作物不是禾本科作物,而是天南星科的芋屬作物。
芋頭花、葉子,也是接下來春、夏季的絕佳口糧。
所以辛屈對于沼澤邊緣的考察結束之后,選擇了暫時推廣沼澤圍堰覆土種芋法。
就是再進入春天之前,簡單的將沼澤邊緣用大量土圍堰起來,這樣沼澤水不會太多,但能滿足芋頭生長期的需求。
然后用來生長準備扦插的芋頭苗。
等到夏天汛期到來前,將圍起來的堰外圍加深挖溝,成為單獨的畦堰排水渠,這樣一來,水旱就能從人。
同時因為靠近沼澤,淤泥內含的水和腐殖質,能助芋頭生長。
至于產量如何,對于這個時代來說無所謂,因為對沼澤的圍堰是既定的任務,辛屈要將小淀澤北部多余的沼澤縮小,將水往東南逼。
所以圍堰的同時順道種植芋頭,然后還能加高地勢,將東南方向的淤泥蓋在西北方向,用五六年的時間緩慢改造整個地勢。
所以,既是在生產,也是在造田土,一舉兩得。
類似這種事情可太多了。
路上,隨處可見殘斷的木炭野林子。
一些牧人一邊放牧牛羊,一邊帶著家人舉著石斧敲斷林子里的碳化木,然后將他們堆在地上或者搬走。
有一些在路邊,就有有辛氏的殘疾族人正在收儲登記,給竹幣或者幾分。
然后草原人可以來到集市,從這里買鹽和糧食。
這些都是有償的。
這樣一來,有辛氏用極小的代價,讓所有人都在忙碌,只要肯干活,就不會餓死。
整個秩序,莫名的和諧。
漸漸抵達舊邑鄉。
此時,這座河灘口的小邑,已經初具規模,能容納五百戶居住。
大量空置的房屋還帶著院落,小邑四周都是開挖的排水表面河溝和水庫。
從陵水主河道會分流了一條河下來,接在了舊邑鄉北面的一座滾水堰上頭。
當然,這還是在建設。
到處都是被有辛氏翻開的土地,土黃土黃的。
“有辛氏真的不一樣。”子旬都忍不住呢喃起來。
他們也會在南邊建造城市和居所,但很難想想有辛氏居然也會大規模的建設。
但他們居然在挖河道、挖水庫。
兩者的工程量說起來一點都不一樣。
但就這么多人,這么忙,糧食真的夠消耗嗎
還是很懷疑的。
不過很快的,他們抵達了目的地,昌平。
“到了這就是昌平”斧介紹著。
卜者和子雨看到城邑一瞬間,立刻交換了眼神,有辛氏確實不好死磕
安撫為先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