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對本地的經營規制,就能開始調整升遷,包括且不限于最后的食邑制度。
“食邑制度。”耜大股看著食邑的規則有點懵圈。
“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耜大股聽到了這聲音,轉過頭。
司農長老阿啟嘿嘿兩聲“你自己開辟的封邑,到了一定的人口,就得并入縣里督管,這不是明著搶嗎有些時候,真不知道屈怎么想的。”
耜大股收回視線,起身說“若是一片爛地,封邑變食邑,也不算差,至少貴族可以甩了包袱,然后遷入富庶的王畿。
就跟大邑商的王族一樣,他們可不愿意去地方當公族。畢竟王畿作為天下之中,富庶程度,不是關外能比的。
而且封邑不見得就是好地方,萬一屈看伱不爽,給你弄了一塊都是林子的地,你怎么辦”
“也是呢”一想到這里,阿啟也臉頰抽搐了一下。
封邑和食邑最大的不同,就是封邑得自己去運營,就拿周朝來說,距離現在有五百多年。
在戰國之前的時代,基本盤的開發才剛開始。
商周遍地森林、沼澤、野獸、大象。
你要是分個草原也還好,萬一你去的森林是原始森林,那里頭光是瘴氣這一條,就夠你受的。
甚至你還得下地干活,因為不干活跟著你就吃不飽,甚至你還得跟野人交戰,一旦你被野人滅了或者趕走了,你就失國了。
失國了就交不起朝貢,得挨罰,最輕都是丟了爵位,最重是丟了腦袋。
辛屈也是有相關的封邑貢賦要求。
他對封邑的設定為“卿爵均田”。
什么意思呢
意思這片封邑歸卿爵所有,那么我也不要你上繳什么貢賦,給你多少地,你開墾多少,頭五年我給你免稅。
五年之后,按照三成封邑的規模上繳賦稅,交三年。
三年之后漲到五成。
六年之后漲到八成。
十年之后足額上繳。
也就是說,十五年之內,必須完成給你土地的大部分開發,然后按照規模上繳均田稅額。
差不多平均每畝在八到十斤粟的數量。
而現在平均每畝的畝產在四十到五十斤,哪怕是有封邑的卿爵,都得上繳五分之一的收成。
所以在耜大股盤算下來,給封邑還不如拿食邑。
至少食邑直接問縣里提款,縣能收多少,全靠縣對本縣的征稅。
拿到食邑等于旱澇保收。
跟自己下去折騰的封邑完全兩回事。
所以,食邑不見得先進,但這玩意兒就是一個誘餌。
辛屈要用食邑削弱眾人對于封邑的渴求,將這些家伙下放到地方幾代人后,通過封邑改縣的方式,將他們變成地方宗族,然后遷徙部分宗族的首領入京畿,變成體系相連的統治系統。
不斷強化雙方聯系,防止出現類似于封建制度的尾大不掉。
當然,這個食邑改造,就需要看后世之君了,所以嫡長繼承制中的母族,必然會在這套體系內發揮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