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運氣好,遇到了燕國,通過貿易與借貸勉強活下來,又怎么可能有機會發展起來。
現在,回報燕國的機會來了!
同時也是報仇的機會!
“好,諸部一起準備一下。奴隸與牲畜,按照老規矩,三分之一你們的,三分之一朝貢的,三分之一貿易的。燕國也會按照繳獲,拉到市場發賣。
另外,凡是建功立業的少年與勇士,都可以選擇兩條路。一、成為新屬國酋長的候選,一旦燕國選擇對外擴張,需要你們鎮守一地的時候,你們將會優先被選任。
二、接受燕國的冊封,南遷得到封地,成為燕國的封君。
不管你們怎么選,在燕國,我們重視為國家貢獻力量的每個人,你們都可以因此獲得撫恤與未來的希望。”
“唯”三十六部齊齊起身,表情真摯。
事實上,這三十六部,只有八個部落,原本是千人規模的,剩下的全是幾十人乃至百余人的規模。
紛紛發展到現在,都是將近兩千總人口。
背后沒有燕國的支持,他們很難在這么短時間膨脹起來。
而膨脹之后,他們之中很多不會管理部落,于是燕國安排了一群待業家中的傷殘勛爵,成為他們的幕僚、屬官。
別看現在好像他們掌握一地,但真正幫著他們控制一地的,是燕國的勛爵屬官。
烏桓屬國三十六部,本質是燕國邊疆治理體系的延伸,只是為了節約行政支出,采用了代理人扶持的方案罷了。
通過定期組織征伐,將新長起來的一批青壯消耗或者升遷調走,再用龐大的國家體量吞掉他們,若是這樣的情況下還能崛起,那只能說天命使然。
但不管如何。
人往高處走。
他們部落下屬的青壯,相當一部分都去過大同乃至游覽過正在動土的北平建設工地,很清楚燕國的實力如何。
沒人會拒絕,加入燕國的機會。
于是很快,三十六部,每部湊一個營,計一萬八千人,外加辛屈的五千隨行大軍,直接拉出了兩萬三千人南下。
目標大同。
五日前鋒就抵達。
七日中軍抵達。
癸雪生帶著兩個召氏公子,震驚看著辛屈帶來的軍隊與仆從。
如今仲秋,北地有寒風,但還沒開始下雪,畢竟此時處于暖期,氣候暫時還算可以,但他們卻在城墻上,感受到了徹骨的寒意。
“那便是北伯的大纛,北伯有令,幾位隨我們來吧。”
癸雪生趕緊應下,跟著走,并很快來到了大纛下。
很尋常的馬車。
但上邊站著一個渾身披甲的男人,只能看得出來很年輕,左右武士也跟他差不多,都是一身甲胄,目光如電。
“初次見面。”辛屈對兩個召氏公子笑了笑,才繼續說:“近來梳理屬國疆域與部眾,忙得都沒空回來大同。這不,現在梳理完了,正好西邊的北狄,以及部分色目人撐著夏后氏的虎皮,屢次侵擾我屬國將疆域,必須將這些色目人全部掃個干凈才是。
至于幾位的聯盟想法,孤只能說,孤不愿過多摻和中原混戰。
太浪費時間和心力。有這個想法,不妨向西征伐,將該死的色目人全部解決掉。
不讓他們污穢了我族的生存空間。”
“可是……”兩個公子有點著急,“您也是夏后一脈的!”(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