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西將軍:大同、山西。
鎮東將軍:遼東、東北、無終、令支、朝鮮。
鎮南將軍:河洛、汝南。
五鎮之后,辛屈開始在各鎮之間穿插將軍府,也就是四安將軍與四平將軍。
其中四安將軍將會轉為關隘控制,專門控制一些地理環境要緊的地方,糧草自籌,不需要上繳,而四平將軍則是真的安排在邊區,不僅要自籌錢糧,還需要燕國支用。
五鎮將軍則是需要進行轉移支付,大部分錢糧需要上繳燕國統一安排。
因此四安將軍的關隘,就是燕國統一設計的糧倉核心區。
再加上四安將軍的安排,他們不是奴隸出身崛起的勛爵,就是姚姓來歷,與辛屈的關系匪淺,基本上是沒了辛屈支持,他們在國中一點地位都沒有。
新一輪的調整之后,燕國整個霸府體系,將正式進入五鎮四安四平十三霸府。
同時辛屈在金吾、禁軍之外,單獨設立了幽州左右衛。
幽州左衛負責幽州東部的開墾,幽州右衛負責幽州西部的開墾,正式開啟了建設兵團的后勤體系。
至于為何這么做。
原因很簡單,因為招納的戎狄部落太多了。
這批人必須軍管約束起來,不然放出去給各霸府,辛屈擔心各個霸府會挑動這批人造反,類似于明朝的時候在西南改土歸流的做法。
那就是壓迫本地土官,逼得本地人造反,接著組織反抗,斬殺敵人,拿著“敵人”的腦袋給自己升官發財。
別以為這種事情少,事實上文官想要快速升遷,很大一部分軍功就是這么搞出來的。
現在更是如此。
辛屈已經不止一次查到他封建出去的封君,如何欺負其他投奔來的部民,逼得他們反了,然后帶著人過去平叛。
干掉的人,幾家充軍功,剩下的發賣為奴隸。
而賣出去的奴隸,更多都是沒有進幽州核心區的,都是給地方封君的,這對于地方做大很有幫助。
所以,這批戎狄部落,只要老實給他改造幽州土地,耕種放牧,興修水利,老老實實上稅,必要的時候跟著上戰場當二線后勤兵就行。
只要不造反,就權當順民養著就是。
當然這么搞,也需要有一個完善的鎮壓系統。
因此辛屈決定,將十二團營的概念拉出來。
在禁軍、金吾之外,單獨增設兩個將軍協管。
“龍驤與神武。”
辛屈寫下這兩個將軍的名字,接著在下邊加上:
禁軍:護軍校尉、驍騎校尉、樓船校尉。
金吾:執戟校尉、車騎校尉、典農校尉。
龍驤:奉軍校尉、豹騎校尉、從胡校尉。
神武:材官校尉、虎騎校尉、護羌校尉。
辛屈寫完,沉默了一下,又把樓船校尉,改為伏波校尉。
“如此一來。護軍校尉負責訓練所有軍事將領的部分親衛,驍騎校尉就是最精銳的幽州突騎,伏波校尉負責控制渤海與黃海,相當于海戰特種兵。
執戟校尉專司北平城防跟外廷朝堂,車騎校尉就是車騎一體的精銳將官,典農校尉就是負責屯田。
奉軍校尉負責精銳步兵訓練,豹騎校尉就是輕騎兵,從胡校尉就是從烏桓屬國跟遼東抽人訓練,相當于少數民族兵役軍隊。
材官校尉就是弓弩手訓練,虎騎校尉負責重騎兵,護羌校尉也是少數民族兵役,專門負責關隴河西乃至西域的兵馬抽調。
這么一來,十三霸府的兵力,就不如幽州核心的數量,戰斗力也會削弱很多。
嗯。很好。
新一輪的幽州大開發,要開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