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的時候完善為:天命道德。
漢武帝的時候則是:讖緯天命道德。
一直到這里,中國歷代徹底完成“天命”概念的閉環。
然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歷代儒學者,開始在天命概念之中,加入道、佛,“天道”概念在魏晉南北朝出現,最開始就是用來造反用的,后來魏晉南北朝的世家太拉跨,宗教下移,雕版印刷術開始進步,寒門大量出現,天道就堂而皇之被抬上來應對世家大族了。
然后儒釋道三家在唐代大發展,再加上唐代皇權打擊山東世家,以至于山東世家被迫投資了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導致了殘唐五代的出現。
戰爭破壞倫理,也讓更多世家破落,更讓寒門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殘酷洗牌之后,在宋代昌文三百年,儒釋道三家合流,于是“天理”這個概念出來了。
至此,中國政權合法性就變成了。
天道公平,天命公正,天理公開的鐵三角。
在辛屈看來。
天道公平:生老病死,喜怒哀樂,世人八苦皆有,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天命公正:百姓要的只是有口飯吃,你不能讓百姓吃飯,那你就等著被車翻吧。
天理公開:四書五經科舉取士是登天梯,九年義務教育馬列主義也是登天梯,階級上升通道哪怕再窄,也必須保留,否則拖下去,就別怪你麾下能人投奔他國了,然后國家逐漸走向衰亡了。
這三個概念,共同圍繞在“治世、道德”這兩個概念上。
這是一桿稱。
治世與道德,必須平衡。
否則任何一個地方偏頗,就會影響“天道”、“天命”、“天理”這三個中的任何一環。
辛屈制定的禮法、宗法、律法,就是用來對應天道、天命、天理的。
他作為真正見識過未來的人,很自然就會將他知道的東西套到這個時代。
然后他締造的大部分系統,雖然經過本土化,可追根究底,這是一套進步的構思,燕國自然而然開始對四周邦國、部族進行虹吸。
并且三法的傳播,也是華夏化的一環。
也正是如此,墨徐無他們這些跟燕國最早接觸,交集頗深的人,最是能看得懂這些部族發生了什么。
同時墨徐無也明白,隨著石敢當喊出了東極青華大帝的名號那一刻,他的長生天神話就完蛋了。
燕國在武力上已經壓制了黑衣肅慎。
只要東極青華大帝的名號傳揚出去,東北的其他長生天,很快就得洗牌并且接受燕國的封神與兼并。
因為這已經不是燕國第一次做了。
燕國已經用這樣的手段,消滅、兼并了數千神明了。
燕國是多神系統不假,但燕國有完善的封神譜系,有勸人向善的功德制度,有死后封神的功勛制度。
天地人三界,不過就是世間生靈交感輪回之所。
與其研究那么多成神之法,不如想好現世的日子怎么樣才能過得更好。
蒙昧還是存在,但燕國上下,普遍更現實與功利。
這不對于統治者來說,不算太好,但他對于統合國家來說,還是很有優勢。
比如現在的墨徐無,青眼看到了四方全是燕國的盟友與勢力范圍。
他是能看到一條生路——向北。
還不等墨徐無說話,大地微微顫抖。
所有人臉色驟變站起來,墨徐無更是心底一冷:“走吧。去北方。他們不會給我們活路的!”
眾人不疑有他,紛紛上車上馬,朝著北方逃。
很快,他們越過木河,抵達外興安嶺的密林。
追殺他們的人還在逼近。
直到進入了一座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