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陽聽出趙煦昨晚失了面子,多少有些不悅,于是微微一笑道:“非常時期行非常事,還望皇上寬宏大量,不要責怪我昨天不請自來。”
“那要看你到底有什么事。”趙煦道。
“容在下問一句,太皇太后是否已經病入膏肓?”季陽問道。
“你連這個都知道,看來我當真小瞧了你。”趙煦心中又緊張起來,表面上依舊淡定自若。高太后病入膏肓的事情暫時處于保密狀態,知道的人并不多,趙煦懷疑季陽跟某位大臣有關系。
“在下再問一句,皇上是否要在太皇天后駕崩之后,推行先帝新政?”季陽又問道。
“不錯,朕的確打算推行新政。”趙煦答道,這卻不是什么大秘密,連遼王都可以從趙煦貶低蘇轍的動向判斷出他要推行新政,可見知道他志愿的人不少。
“問題的關鍵便在于這里,皇上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在錯的時機做對的事,往往無法成功。”季陽開始委婉地勸說趙煦放棄推行新政,因為此時北宋的環境并不適合。
“在錯的時機做對的事,你的意思是說推行新政沒錯,但時機錯了?”趙煦的反應很快。
趙煦是一個很聰明有膽色的年輕皇帝,他即位時年僅九歲,高太后垂簾聽政。有一天趙煦要接見遼國使者,蔡持正擔心趙煦年幼,看到契丹人的兇悍外貌和奇異服飾會害怕,出洋相,有損國威。
蔡持正便提前一天跟趙煦講解契丹人的外貌服飾,行為習慣,請他不要驚奇。一連講了幾十遍,趙煦一直默不作聲,直到蔡持正不講了,趙煦忽然嚴肅地問道:“契丹使者是人嗎?”
蔡持正答道:“當然是人。”
趙煦說道:“既然是人,我怎么會怕他呢?”
蔡持正沒有想到年僅九歲的趙煦竟然有此見地,連忙惶惶退下。
“錯的時機,對的事……”趙煦不禁沉思。
“不錯,此時新黨和舊黨明爭暗斗嚴重,若皇上一心推行新政,定然引起極大的反彈。先帝推行新政時,便是沒有統一百官的想法,導致爭斗不休,民不聊生。”季陽說道。
“只要太皇太后一去,舊黨不足為慮。”說道這份上,趙煦也不藏著掖著了。他的生母并非高太后,而是朱德妃,高太后對朱德妃十分苛刻,早就引起趙煦的記恨了。
趙煦之所以會變法失敗,和他的幼年經歷有很大關系。因為長期被高太后操控,被大臣們無視,趙煦心中十分不滿,所以上臺之后急于求成,證明自己。
“以皇上的過人智慧,要統一群臣是遲早的事情,但至少目前還沒有成功。在下建議皇上先統一群臣,穩固權位之后,再行新政如何?”季陽先夸了他一句,畢竟趙煦才十八歲,還很容易受情緒影響。
“我什么都還沒做,你就來勸我了,你到底有什么目的?”趙煦反問道,他很難相信,季陽掌握了這么多情報,只是單純地來勸說自己。
“在下只是不想大宋陷入危機罷了,若皇上此時推行新政,不僅會產生內憂,還有外患。昔日宰相司馬光將寧夏甘肅等地割讓給西夏,令西夏國實力大漲,且得罪進尺,時刻不想著侵蝕大宋的土地。”
季陽接著道:“還有遼王耶律洪基,此人十分向往大宋的文化生活,且野心勃勃。倘若此時推行新政,內憂外患之下,遼國西夏都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北宋有很多任宰相,司馬光比較短命,當宰相不久便掛了。司馬光本質是一個溫良謙恭,剛正不阿的人,也是最反對新法的官員。
當然,反對新法不代表有錯,因為在先帝,也就是宋神宗時期,的確不適合推廣新法。便是此時宋哲宗,也就是趙煦掌權了,也還沒到推廣新法的時候。
“皇上,推廣新法是一件重大的變革,成則名垂青史,敗則遺臭萬年,你要三思。”季陽勸道。(未完待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