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晨穿著官府,佩戴英雄劍率領一隊人走出京城,腦子里還回想著季陽的話。他回頭看向京城。心想:減農稅增商稅,這都是有利于百姓的好事,可惜師傅還是離開了。
無名看到徒弟投效朝廷,心灰意冷之下答應不再插手朝廷的事情,重新隱居。沒有無名的領袖,少林武當昆侖華山這樣的大門派,都無法阻止季陽改制門派的決心。
少林寺要改成少林書院,武當派要改成武當書院,昆侖派要改成昆侖書院……季陽允許少林武當這樣的佛道門派,保留佛學和道學的傳承,但是必須增加儒法,格物,政史等學科。
師徒傳承改成師生傳承,再加上政史教育,相信天下會,無雙城這種私自征伐的事情再也不會發生了。因為一個書院并不是一個利益體,而是為國家教書育人,學習的目標從江湖中的爭名奪利,轉移到朝廷開設的科舉上面。
除了強有力的軍隊之外,季陽還給各門派送去了一些有利于他們發展的政策。
凡是改制為書院,可以得到朝廷的承認和扶持,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的門派,改制為書院之后朝廷將注入一些教育資金,幫他們招收更多學生,光大門楣。
大多數門派都面臨資金不足,自己又不會賺錢的困境,教育資金對他們來說誘惑很大。教育需要大力投資,這一點季陽是不會吝嗇的,但是改制必須貫徹落實。
所以每一個改制為書院的門派,季陽都派了人去指導,其實是監督。哪個書院要是敢陰奉陽違,取消朝廷規定的課程,或者在思想教育中夾雜私貨,別怪季陽不客氣。
季陽一手大棒一手芒果,完成了一項舉世矚目的教育革新。
而原先民間一些私塾,書院,大部分教的都是儒學心學,心學也是儒學一個分支。民間私塾書院很少傳授武功,他們追求的只有思想政治,而沒有軍事武力。
也就是說,儒學心學散播在中原各地的私塾書院,并不傳授武學。這一點令季陽很不滿意,書讀的再多,要是沒有強健的體魄很容易犯渾。
很多人說書生軟骨頭,不就是因為他們不鍛煉身體,身體強弱是會影響意志的。身體強健的人精力充沛,如果文化水平也很高的話,肯定比那些體弱書生好得多。
當然,只學武不讀書也不成,所以季陽的一貫思維是文武并濟。
但他沒有強制改革原來那些私塾書院,季陽只是在科舉當中增加了一門軍事考試。軍事考試不僅考兵法,考國內軍事國際格局,還考武功。
根據新科舉的規定,無論考文官武官,每一門學科都要達到基礎分。
基礎分很低,一百分的試卷只要達到四十分就行了。
如此一來,原來那些私塾書院不得不根據季陽頒布的新科舉考試科目,增加教育學科。新科舉的改革當然也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考了十幾年幾十年,一輩子都在學八股文。
結果季陽整出十門學科來,很多文人都崩潰了。
但是季陽一點不介意,因為他暫時不缺人才,蜀川西域吉州一百五十多家星宿書院,上百萬學子,每一個都是按照他的要求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