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皎潔,輝映天坑地縫。
時間慢慢流逝,當一切平靜下來之后,封弋感覺精神飽滿,神識無比壯大,靈覺異常敏銳,這才決定開始按《黃帝外經》中的記載方法化解魔胎。
識海中,再次浮現《黃帝外經》其中之一“奇恒篇”的文字內容,講述的正是“道魔雙修”功法。
饒是如此,封弋依然并不著急行動,而是慢慢琢磨其中含意,直到心下想得明白,這才循序修習。
如今天下魔道之分涇渭分明,殊不知天地萬物由“一”而來,一生二者,正反是也,魔道是也。
魔本是道。
然魔所求乃是“欲”,視天下無不可為,正好與傳統正道的無念無為相反。
天下修行始于刻錄盤古神識的“河洛天書”,而道魔之別起分于炎、黃二帝,一位天界之主,一位是魔神之尊。
相傳,盤古開天辟地,兩分陰陽,并以無極之氣虛化萬物。惟憂后世蒙昧無知,不解天地奧秘,故以神識意念載于“河洛天書”。
人祖伏羲于洛河得見神獸龍馬、玄龜分別馱出“河圖”與“洛書”兩幅神秘圖案,將其鐫載于兩塊羊皮卷上,深入研究,從此石破天驚,修行之道由之濫觴。
傳至上古,軒轅、蚩尤分而奪得“河圖”與“洛書”,二人天賦異稟,分別掌握了天地清、濁二氣之修行法門,清陽為道,濁陰為魔,各立門戶,分別封號黃帝與炎帝。
最后,二帝于涿鹿之野決戰。
黃帝軒轅于涿鹿之戰斬殺炎帝蚩尤,將“河洛天書”合二為一之后,終于知道了道、魔修真之別,實為天地清、濁二氣本性之不同。
于是,某日與雷公、歧伯、俞跗三人一起探討了“以魔入道,以道化魔”的“道魔雙修”大法,之后由倉頡親自將其內容以神識之音載入“玄武甲牒”。
玄武甲牒自此流傳于世。
百年之后,卻洪荒禍亂而流失,故數千年來很少有人得見真容。
封弋雖然不清楚太上老君是如何尋得“玄武甲牒”孤本的,但是他知道這是對方特意安排給自己的。
自己能有如此機緣,并非巧合,而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教宗李雄風果然算如遺策,幾乎將自己的命運推演得分毫不差。
可是自己只是蚩尤魔刀刀靈的轉世,為何會得到道尊、教宗兩位大能生前的關注與厚愛呢?
這背后隱藏著什么呢?
坐井觀天,想破腦袋也是參不透,想不通。
既是徒勞無功,但不再深入細想,一切順其自然好了。
靜坐,修煉。
在依照甲牒上的法門練了一個時辰之后,封弋只感覺丹田氣海中的道、魔二氣開始交融沖突,立時全身忽冷忽熱,汗水狂流。
更加恐怖的是,魔胎也開始膨脹起來,似是要破體而出,卻無一個宣泄的口子,當真是煩惡難當。
一時之間只覺得天旋地轉,頭暈腦脹,丹田之處難受的似要爆炸一般。
在這痛苦的地過程中,他想起了未曾見過一面的父母、想起了藥王孫古道、想起了戀人扶奚、想起了公主趙無憂……
最后他卻又忘掉一切。
他非常清楚的知道,現在經歷的正是體內魔胎和道體相結合的關鍵時刻。
這只是個開始,在此期間絕不對出現一絲差錯,否則真的會爆體而亡。
幸運的是,這仙池與神茶皆具靈氣,有修復經脈、平心靜氣之神奇功效,且又能夠緩解他的痛楚。
封弋再也不敢浪費時間,極力平復心情,保持著靈臺的一絲神智。
致虛極,守靜篤。
一邊壓抑著內息的頻率,輕緩舒暢地調節體內的真氣,把自己保持在最輕松、最敏銳的反應狀態下,一邊則借助仙池與神茶苦渡“氣”劫。
過了一會兒,當在丹田之處道、魔兩股力量倏忽間達至平衡,繼而聚積至頂峰,欲要爆破之時,卻神奇般地由勢不兩立的沖突變為親密無間的交融,同流合運,最后漸漸渾為一體,變成了一顆拇指大小的珠形金色內丹。
更奇妙的事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