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
“鳳凰公司未來的目標是什么?貝萊德集團?高盛?還是******?還是橋水集團?”
“都不是!”郭守云搖了搖頭,“我們從來沒想過成為誰,或者以誰為目標,我們只想做最好的自己。對于鳳凰,我不會為它的成長設限。當然,我也相信我們的未來將成為與這些行業巨頭比肩的華爾街金融領軍者!”
有些籠統,但又透露著野心的答案,讓卡羅爾·盧思密眼底露出了思索。
“郭先生,我能請教您一個問題嗎?”
一直沒說話的約翰·盧思密開口了。
郭守云肯定的點了點頭。
“我觀察到鳳凰公司的管理結構跟所有華爾街公司都有所不同,對此您有什么特殊的考慮嗎?”
略有些驚訝的看了盧思密二世一眼,絕大多數人都盯著取得豐厚盈利的雷霆基金時,這人能觀察到鳳凰公司迥異的管理結構,倒是有些不凡。
沉默片刻,組織了一下語言后,“任何公司的組織管理結構都只有一個目的:維持公司的長期增長。鳳凰也一樣。不過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世界大企業都很難擺脫一個現實:企業創立初期簡潔、高效,運轉良好的管理結構,隨著公司發展壯大后,變得臃腫而官僚化。企業的衰敗也基本由此而始。所以,自從創業的那一天開始我就一直考慮如何解決,或者盡可能的解決這個問題。而現在鳳凰的管理體制就是這種思想的嘗試。”
“能具體說一下嘛?”約翰·盧思密眼神中透著探究。
郭守云點了點頭,“這種體制可以簡單的概括為‘董事會、總裁集中與分權管理制’。即:加強董事會對于企業重大決策的影響力,同時把日常管理和中小規模企業并購的權力交給子公司的總裁。…在我的規劃中,鳳凰公司的董事會可以分為‘常務董事會’以及‘大董事會’兩種。”
“常務董事會的成員包括:各個子公司總裁,以及鳳凰公司首席財務官、首席風險官和首席人力資源官,以及董事長本人;維持在7~9人的規模,對鳳凰公司以及旗下各個子公司的所有重大決策發揮影響力。”
“大董事會,包含常務董事會的所有成員,再加上公司的獨立董事和非執行董事,以及各個子公司的主要合伙人。規模維持在25~32人左右。大董事會的責任是審查鳳凰公司半年和全年的財務報告,與董事長分享對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任免。也可對公司經營中出現的問題,向常務董事會建言獻策的權力。”
“除了常務董事會和大董事會之外,總公司還會把中層以上人力資源管理,各個子公司財務收歸總部管理。并把總公司的管理人員維持在200人左右的規模。盡可能的保持它的簡潔與高效。另外,壓縮各個子公司的管理層規模,保持各個子公司的專注度,采用精英管理和合伙人制度,加強各個子公司的進取性和創造力!”
聽完郭守云的簡單解說,約翰·盧思密思慮片刻后,“這樣的制度加強了董事長對于所有公司的管理權!”
郭守云點了點頭,“任何一個企業,包括政府在內都要有一個做出最終決策的人。董事長是鳳凰公司的最終決策人。”
“郭先生對鳳凰公司管理結構的改革結果更像是現在白宮跟各州政府之間的關系。”老盧思密若有所思道。
“盧思密先生的比喻很形象。不過跟政府的管理結構相比,鳳凰公司還是有些不同的。尤其當重大決策在七到九個人之間產生的時候,不會出現過分的內耗和低效率。”
說實話,比起老盧思密的比喻,郭守云更覺得自己對鳳凰公司的管理架構改革,更像是華夏政府機構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當然,漢華也是如此。